万源市:多彩科学课堂点燃求知火花

■毕江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04期(总第3869期) 导报二版

“同学们,秋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我们这里出产的万源萼贝就是治疗这类疾病的佳品,它的主要功效是止咳化痰,对高血压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日前,在万源市花萼小学的科学兴趣探究课上,该校老师唐天娇向同学们讲解本土中药萼贝的药用价值,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近年来,万源市持续加大中小学科学教育投入,不断创新思路,优化办学策略,积极整合资源,深化课程改革,推动科学教育兴趣化,特色课程本土化,素养拓展活动化,构建多渠道、多元化、多学科的科学育人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兴趣主导 做优学科课堂

在碟子中装入水,然后点燃蜡烛,放入碟子中,将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当蜡烛熄灭时,发现玻璃杯中的水逐渐升高……秋季开学,在万源中学八年级4班的第一节物理课上,老师用神奇的实验将同学们带入了物理的世界。

据了解,万源市持续加大投入,整合“科普 e站”、乡村少年宫等资源,为中小学配齐配足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及设备,优良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教师队伍,为科学教育提供了坚强的基础保障。同时,着力变革传统科学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亲身参与的实践操作和科学体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是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反复验证的科学素养。

万源市白沙镇小学对标建设了科学实验室,配有专兼职科学教师6名,每学期开学,张贴在科学实验室外的专用课程表最受学生关注。秋季开学第一周,该校教师刘茂平就提前安排了科学实践作业,为三年级1班的学生分发了黄豆和生长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每天仔细观察黄豆发芽生长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观察,探讨植物生长的必备条件,增加了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科学的学习兴趣。

在万源市第三中学,该校的科学教育侧重“学科整合+生活体验”,在科学教育实践中打破传统学科的局限,探索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融合,以身边的生活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寻规律、解决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

立足本土 打造特色课堂

在万源市第二小学,每天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该校的科技教室里都会有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围坐在一起,等待开启每周一次的“探秘之旅”。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自主建模、自主编程、自主遥控,在体验操控机器人的过程中培养了科学兴趣。

万源市大力推行科学教材的本土化、校本化建设。万源第二小学科学教研组编排了《科技创新教材》《机器人教学探究》等校本教材,作为该校科技教育的指导用书。万源市蜂桶小学、万源市花萼小学等学校将萼贝、天麻、黄精等中药材知识编入校本教材,让本土中医药文化走进课堂。

万源市中小学教研室主任王华表示,万源市以科学教师队伍为着力点,以教研为切入点,狠抓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两支队伍建设,为科学教育专门配置了2名教研员,每年选派一批学科骨干教师到省内外跟岗学习,每年组织1次专题培训,每学期组织1次科学教师赛课,定期组织实验教学交流会、科学教育研讨会等活动,在按下科学教师发展“快进键”的同时,也为挖掘和打造本土化、特色化课程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多元育人 丰富第二课堂

“这个‘硒’游记真有趣,既能跟随全境模式学习了解‘硒’的知识,还有关于‘硒’的地理人文介绍。……”9月21日,万源市第一小学的50余名小学生在科学教师兼辅导员陈代福的带领下,来到四川省富硒科普馆开展体验拓展学习。

万源市教育局坚持用“室外活动+”撬动科学教育延伸发展,推动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大巴山地质博物馆、四川富硒科普馆、巴山富硒茶史馆、秦巴海洋馆等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将课堂向47家各类科技型企业和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延伸,让校外科普活动成为拓展眼界、提升素养的第二课堂。

万源市除了每年定期举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还坚持每年组织开展机器人竞赛、无人机挑战赛、科技活动周、科普送教下乡等活动。今年3月,来自万源市第二小学的三支战队一路过关斩将,从达州市398支队伍中突围进入省决赛,在四川省第20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普及组)决赛中,将两个项目的一二等奖分别收入囊中。

万源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从俊表示,下一步,该市将继续着力推进科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着力推动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特色发展,全力营造“爱科学、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