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推进“双减”①
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是《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的重要目标。深刻认识良好教育生态的特征,坚持以“双减”为抓手推进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协调两类追求,坚守育人为本。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和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双减”政策的主要举措。这正是出于对教育规模失衡、教育压力过度问题的考量。重构良好的教育生态,必须建立以公共教育为主,其他形式教育为辅的教育体系,从数量或结构上进行调整、优化。在达到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需求。要坚持适量与适度的价值追求。义务教育阶段不应强调选拔功能。通过调控校内外教育规模,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从根源上减轻家长的教育焦虑,还给学生适当的自由空间。要平衡公平与个性的价值追求。要避免将公平简化为平均,忽视学生的个性与自由。从政策执行来看,在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的基础上,发挥校外教育的辅助作用,为学生的个性自由成长提供有益补充。
改善两对关系,提升学校教育质量。通过行政的强制力量推动教育生态的重构,是教育生态系统修复的必由之路。推进“双减”持续深化,需要建立更稳定持久的调控动力,培育教育生态的自我调适能力。重构良好的教育生态,必须以学生发展质量为核心,形成政策调控和教育系统内部优化的合力。要处理好“减”与“增”的关系。要明确“减”的前提,“减”的是过多、过重负担,而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乃至学生个体,“减”的需求必然不同。从关注点来看,既要关注教育资源集中的城区是否“减”下去,也要关注偏远地区、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是否存在机械盲目地“减”;既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能否“吃得饱”,也要关注学困生能否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从实践上来看,要在“减”之后通过“增”和“优”促进新的平衡。“减”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要减少“题海战术”这类依靠重复和大量时间积累的无效做法,转向注重内容精炼和方法传授的质的提升。要处理好供与需的关系。政策供给需要满足良好教育生态构建的需求。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而言,需要制定清晰明确的行为规范、相关的治理程序以及引导机构转型的支持政策;对学校而言,需要考试评价、作业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的质量标准、行为规范及配套奖励政策。
构建治理格局,促进共生共长。落实“双减”政策,家长、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等的诉求并不相同。重构良好的教育生态,需要认清各方的利益诉求,发挥各自的优势长处,更好地调动各方积极性,互相支持配合,形成政府宏观元治、学校主体自治、家庭全力参治、社会积极辅治的教育新格局。要清醒认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要转换工作思路,以促进共生为导向。最核心的是扭转教育评价的不良导向,完善考试评价方式;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方面,需要从以“压减”为目标转向以引导“转变”为目标;面对具有教育焦虑情绪的家长,需要从切断校外培训供给转向优化教育服务,不断扩充公益属性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产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对事务和压力增大的学校和教师,需要厘清教育边界,使其能聚焦教育教学主责主业,在此基础上形成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合力。
总的来说,重建教育良好生态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享受优质公平教育的需要,是“双减”政策的长远追求,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