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孩子潜力无限

■郑世凤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06期(总第3871期) 导报三版

孩子从牙牙学语,到好奇地探索世界,尝试着融入班级、融入社会,一路上,他们的潜能在不断被发掘。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家长的陪伴、引导和帮助,而不是画好一个框,限制他的思维和行动。

有一个女孩在12岁时选学了摄影课,她告诉父亲,摄影家们都喜欢用黑白胶片。于是,父亲满足了她任性的要求,给她买了黑白胶卷,并陪着她去拍摄著名的圣路易斯拱门。

那天,天阴沉沉的,父亲建议等太阳出来再去拍摄,但她说,这样的光线正适合她构想的照片。女孩从极为奇特的角度拍摄,父亲尽量和蔼地建议她退后一些,拍下整个拱门。但她没有理会,又走向另一边,重复了前面的动作。父亲希望女儿能拍张漂亮的照片,所以再次试图告诉她该怎样拍,可她对于父亲的忠告依旧置若罔闻,完全没有把父亲多年的摄影经验放在眼里。“不,我就要这样拍。”女孩说。

父亲有些生气地想,好吧,无非是浪费些胶卷和冲洗照片的钱,让她受到一些教训吧,就算是付点学费。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女儿给他上了一课。她拍的拱门挂到了多家美术馆里,被广为收藏。

生活中,一些家长经常会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既有知识和经验强加给孩子,总认为孩子没有经历过便做不好,总喜欢一一指导,甚至代做。在反复包办代替的过程中,形成了惯性思维——孩子不行,需要我们帮助、指导。于是,扼杀了无数具备独特洞察力的奇趣作品。孩子也因为家长的催促和不信任而越来越着急、毛躁,做不好事情。甚至家长越催,孩子越慢。

“我家孩子太能磨蹭了,我越着急他越磨蹭,真让人心烦!”总听到一些家长这样抱怨。殊不知,孩子看到家长心烦,他们的内心也会不安,会想试探一下爸爸妈妈是否依然爱他,于是选择用磨蹭来“撒娇”“耍赖”。而家长无视孩子发出的信号,不去了解孩子的情绪,跟孩子一起探索世界,一小步一小步地成长、前进,而是把孩子拽到自己的节奏和自己的框架中,强迫孩子长大,讲效率、抓时间,强迫孩子按照大人的思维和普遍的规律做事,只会适得其反。

家长们应该想想,对于完全信赖我们的孩子,我们是否信任他们呢?是否相信他们自己也能慢慢学会各种规则、技能,一点点做得更好?是否相信他们有无限的可能性,耐心等待他们成长呢?

有句老话叫做“树大自然直”。孩子自身蕴含着无限向上的能量,具备挺拔昂扬的潜力,他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让他自然长、自然直的环境,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守护,而不是监督。

年纪越小的孩子越需要这样的信赖和爱。我的小侄女前阵子刚过两岁生日。生日当天,她的干爹送了她一套小厨师的仿真玩具。小姑娘兴奋得不得了,一会儿拿着“刀”切“黄瓜”,一会儿转着“水龙头”洗“碗盘”,一会儿又把“烧水壶”放到“灶台”上烧水,然后一手拿“水壶”,一手拿“水杯”,倒上一杯“水”递给我。我刚要喝,她不让,本以为是我喝水的样子装得不像,结果却看见小姑娘又拿了一个“水杯”,再做倒水状,然后拿着她的“水杯”过来跟我碰杯。整个烧水、倒水、碰杯、喝水的过程居然做得十分合理、十分流畅。这就是一个两岁的小姑娘的能力。我跟她说:“我正好想吃烤鱼!”她就能把“鱼”放到“炭火”上翻个不停。看到她哥哥拿着“调料筒”往“烤鱼”上撒“调料”,她也马上抢过来自己做。

这期间,站在一旁看她玩的妈妈几次想打断她,被我阻止了。妈妈想教她什么呢?“盘子要端平了。”“黄瓜不能整根煮,要先切一切。”……无非是这样一些在我们成人看来是正确的东西。可是,着什么急呢?不久之后,喜欢观察、喜欢模仿的孩子自然会知道的。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也自然会成长到那个平衡阶段,只要我们时刻记得,每个孩子都是超级模仿师,在孩子面前做好自己,遇到问题乐观对待,给予他们一个温暖的环境,好好守护他们,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的。孩子现阶段的这些奇思异想、充满童趣的做法,既能给他自己带来快乐和自信,或许也能给我们枯燥的生活带来一些新的启发和乐趣,不是吗?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