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稚语

■刘翠琴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06期(总第3871期) 导报三版

假期,带小孙子在芍药园内玩,其惊艳于漫若彩锦的各色芍药花,雀跃着拍照若干。行至小河边,看水面有花,摆出造形,想与花一起拍照。

我边给他拍照边告诉他,这是睡莲。“睡莲,睡觉的莲花?那不拍了,不能吵醒它!”任我怎么解释,他都坚持:“它不是在睡觉怎么叫睡莲?奶奶,你声音小一点,嘘,水里的花在睡觉呢。”好吧,你是对的。吃饭时,小孙子又冒出了两个不规范的词语:“奶奶,把碗递给我,我不够着;奶奶,我不吃鱼的种子。”虽然他的表达不太规范,但却没有影响他想要表达的意思,尤其是“鱼的种子”一词,似乎比“鱼籽”更加生动形象。

如今,翻看手机里的照片,其中睡莲的那一张,因取景较远,不是很清晰,感觉小小的花笼在一团淡淡的雾气中,真像蒙眬欲睡似的。想把这张照片删除,可小人儿喜笑颜开的模样实在惹人喜爱。每每翻看照片收藏夹时,总会对这张“睡觉的莲花”端详一番,觉得很有意思。

有意思的并非是花,而是小孩子的话。其实,我可以将睡莲名字的由来很清楚地讲给他听,但我却没有。他爸爸像他这么大的时候,也把“眼镜”说成“看镜”,把“眉毛”说成“眉胡子”,我也没有刻意地去纠正他的说法。因为我觉得,孩子说“看镜”,以眼镜的功能命名,更符合幼儿认知。而“眉胡子”一词,想来小孩是从眉毛与胡子都是毛推出的结论。这些不合乎规范的称谓却反映出了孩子的思维自有其内在的逻辑,是孩子的本真体现。反观当下,那么多网络词语大多是不合乎语言规范的,有些词语和表达方式,常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几天不上网,很有可能就无法理解学生作文里的一些词语是什么意思了。尽管对学生再三强调,作文不能用不规范的网络词语,但我们总不能为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合乎规范,而让他们闭目塞听吧?何况,课堂上有时也需要借助某些接地气的网络新词,提醒企图摸鱼的、刺激妄想“躺平”的、鞭策妄自菲薄的……也可自我调侃一番,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无厘头,却比一本正经地教育效果好。

其实,每个人都是从懵懂的童稚小儿渐渐被规范着长大的。成长路上,可能也曾“大闹天宫”过,但最终往往能修成所谓的正果。孩子终会成长、成熟,不仅仅是因为各种规范的制约与引导,而是其内心也有那一朵“睡觉的莲花”。我们不能只告诉孩子某些事物真正的名字,更不能粗暴地说孩子错了。只要不影响别人,不与各种秩序相冲突,他有权利为这些事物“命名”,那是他的世界。等他的词语或语法在不知不觉间规范起来时,所谓的语言规范,其实已经不需要强调了。

当小孩子的言行尚处于萌芽时期,我们要做的是呵护与引导,而非自以为是地纠正与指责。学习如此,做人也是如此。茁壮的大树都是从幼嫩的小树苗成长起来的。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