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段小华,小学语文教师,现任教于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英才小学。曾荣获“永州市优秀青年志愿者、新田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天心区优秀中队辅导员”等荣誉称号,并获湖南省集体备课大赛特等奖、天心区创新杯小学语文一等奖,论文获省级奖项20余次;所带班级获长沙市点点环保中队、天心区优秀中队;不到两年时间,在《福建教育》《教育导报》《德育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20余篇。【对话人】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教师 张道明
张道明:现在很多教师不喜欢写作,更不用说年轻教师了。你算是一个“另类”,短短1年多就公开发表了20多篇文章。请你讲一讲自己是怎么走上教育写作之路的?
段小华:2022年,是我步入工作岗位的第10个年头。这些年来,我始终坚守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忙碌的工作和单调的生活让我感到有些无奈,每天都在处理学校的事务和学生各类矛盾中度过。虽然表面上看似充实,但每当夜深人静时,我却感到恐惧。我害怕无法解决那些未曾遇到过的难题,我害怕明天的到来。
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偶然看到了一篇关于“教育写作共同体”的招募推文。这篇推文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我内心的沉寂。我被“教育写作共同体”的创建者对教育的热情所感染,我渴望像共同体成员一样,用文字记录教育生活的点滴,我迫切地需要成长。于是,我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添加了共同体群主的微信。就这样,我成为“教育写作共同体”的一员,开始了我的教育写作之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写就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写作成为我教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张道明:2022年1月,你加入“教育写作共同体”,坚持周更千字文,近2年的时间,支撑你写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段小华:既然选择了,就要勇往直前。加入“教育写作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也曾因各种活动和任务感到疲惫,想要放弃。但是,看到共同体伙伴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暗暗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2022年1月10日,我加入“教育写作共同体”以来,坚持读写,至今已经撰写了500多篇原创文章,写下了近60万的文字。虽然我的文字还有些稚嫩,但我已经克服了写作的畏难情绪,不再害怕写作。我会把与“调皮学生”的交往互动记录下来,作为独特的素材;当思维枯竭时,我会阅读共同体伙伴们的文章,寻找灵感;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我会从书籍中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一种更新思维的方式,寻觅到了一种内在生长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我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育现象,不再随波逐流,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特的思考,这是教育写作带给我的崭新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点燃了自己的专业写作火焰,也点燃了教育热情的火焰。
张道明:作为一个教育写作的新手,你平时喜欢写哪一类教育文章,喜欢向哪些报刊投稿?
段小华:自从接触教育写作,我发现生活中的点滴都能成为写作的素材。我最喜欢撰写教育叙事,这种文体通过讲述教育者的亲身经历,深描教育事件的真实情境,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是教育者的真实体验与主观理解的结合,对于一线教师特别容易把握。写教育叙事让我审视自己的实践过程,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次工作复盘,固化有效做法,总结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寻找更为适合的教育方法。
除了教育叙事,我还热衷于撰写专题征稿。“教育写作共同体”会不定期组织成员参加各类教育期刊征稿活动,我曾参加过“劳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教师收心”等主题的征稿。这些征稿活动中,我了解到了哪种类型的文章受众面更广,不同期刊的栏目文章的特色,明确了写作者一定要有读者意识。业余时间,我积极投稿《德育报》每月主题征稿,因为《德育报》每篇文章字数要求不多,基本上是千字左右,而且反馈信息迅速,可以让读者及时获得审核结果。
张道明:在近2年的教育写作生涯中,你有没有难忘的经历,是什么时候?
段小华: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教育写作经历,当属“教育写作共同体”组织成员参加《福建教育》(德育版)的“传统文化教育”主题征稿。那时,群主刚刚发布了征稿启事,而我恰巧有在阳光体育课上进行了一项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经历。于是,我把自己在阳光体育课上的组织过程详细记录下来,写成了一篇名为《当阳光体育课“邂逅”民间游戏》的文章。那时,我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只是想试试看。出乎我意料的是,文章竟然顺利通过了初审。当我看到《福建教育》的编辑发来的好友请求时,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当我确认无误后,我开始按照编辑林老师的要求着手修改。这篇文章,我反反复复修改了5次,每一次修改都让我深深感受到编辑老师的严谨态度和用心。我连续挑灯夜战,根据编辑的建议,逐一修改文章,直到编辑老师告诉我,文章通过了终审,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我也深切地明白了“做得好”不一定“写得好”,写作需要得到专业的反馈与指导,才能逐步提升水平。
张道明:与投入写作相比,很多新教师更热衷于赛课,他们认为只能在课堂上锻造专业素养。你认为教育写作对专业素养有什么帮助呢?
段小华:写作既是“一种技能”,又是“一种思维方式”。教育写作给我带来的转变,就像一粒种子在土壤中悄然发芽,渐渐生长。以前,学生的“调皮捣蛋”在我看来,就像一场无法避免的灾难,让我头痛不已。现在的我却像找到了珍贵的宝石一般,对儿童的各种各样问题充满了惊喜。这些问题是我写作的宝藏,也是我理解学生的通道。正如“教育写作共同体”群主所说:“文章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单单写出来的。”我开始观察思考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开始理解学生的表现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我开始对学生多了一分同情与怜悯,教育素养得以慢慢积淀,教育智慧潜滋暗长。
小龙(化名)是一个暴躁易怒的孩子,他总是用最坚硬的外壳保护自己,与同学的关系紧张。他就像一只刺猬,让人无法靠近。我选择与他沟通,记录下我们的沟通过程,我阅读专业书籍,努力去理解他的内心。我把教育日记分享给小龙,与他一起成长。渐渐地,小龙的外壳开始脱落,他可以平和地面对同学了。教育写作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学生,让我更有效地进行教育实践。我想对年轻教师说,拿起笔开始写作吧,因为教育写作是一种不需要门槛的成长方式,也是一种自我提高,更是一种自我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