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课堂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什么?改进的方向在哪里?教师应做出哪些改变?11月2日,在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党总支结对帮扶雷波县城关小学党总支暨“名师送教”活动中,四川省政协教育委员会智库专家、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东聚焦课堂常见问题,给老师们现场支招。
问题1
为什么不同学生学习效果不同?
“我们都知道每一位学生是不一样的,但是,到底有哪几类学生,每类学生该如何针对性施教,老师们很难把握。”杨东谈到,根据国外大量研究结果,每个人接受外界信息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学习方式据此也可以大致分为三类:视觉学习型、听觉学习型和触觉学习型,分别偏向于依靠视觉、听觉、触觉来学习。
老师上课时,利用漂亮的课件和图片就很容易吸引“视觉学习者”的注意,生动的口头讲述也能让“听觉学习者”跟上节奏,而“触觉学习者”偏向于手上有把玩的东西,常常成为课堂上搞小动作的人,这部分学生往往成绩较差。“但这并不是说他们本身智商或者能力不行。”杨东表示,“关键是我们没有给他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活动。”
每个班级基本都会同时存在这三类学生,那么,老师该如何应对呢?杨东给出的策略是: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从头讲到尾,“听觉学习者”满足了,另外两类学生却很难完全消化课堂知识,但如果适当地多设置一些调动触觉的活动,进行这类活动时,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也会被调动起来。“所以调动触觉的活动是最好的学习活动,这也就是陶行知强调的‘教学做合一’。”杨东说。
问题2
为什么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学生两极分化是老师们经常面对的问题,而且呈现出年级越高两极分化越严重的趋势,其原因何在?
杨东认为:一方面,学生的基础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例如很多彝族孩子,如果一二年级语文没有学好,后续会对所有学科的学习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上如果较少关照学习较差的学生,对这部分孩子而言,其他同学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却无法顺利完成,会更加疏离于老师的教学活动,从而加剧两极分化。
应对这种情况,杨东建议:“要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给学生布置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按学科分快慢班、参考复式教学的规律等,在课堂上适当增加学生教学生的环节,在任务布置上安排分层作业,逐步缩小差距。
问题3
为什么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不少老师都有这样的想法,在外培训学习或者跟岗交流期间,看到名师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觉得这些方法虽好,但对自己的学生不适用,认为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杨东表示,这其实是走进了一个误区。
“就好比过去你都是用一根绳子拖着学生走,现在不用这根绳子了,让他自己走,他肯定不习惯。”杨东指出,并不是学生天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而是平时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了,导致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变弱。“不能把老师教学演化出来的问题,归因到学生身上。”
对此,杨东建议: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进步的,积极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指导”不如“给机会”,让学生“多干”才会“更能干”,把“老师干”变成“学生干”,让学生逐渐找回自信,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
问题4
改进课堂的方向在哪里?
常常有老师困惑,无论自己在课堂上讲得多卖力,学生仍然进步不大,课堂低效的原因何在?杨东谈到,目前很多老师做着“最简单的事情”,即把自己会的知识讲给学生听,教师的“教”只是讲授和提问,学生的“学”只是听讲和答问,期间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偏好未能受到重视,提高成绩也主要靠增加学习时间和反复练习,这种课堂技术含量低,让学生的发展十分受限。
“方向永远比方法更重要,做正确的事永远比努力做事更重要。”杨东表示,改进课堂的方向,就在于从“教师教为主”,转到“学生学为主”。
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学生能否实现完全自发自觉地学习,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杨东认为,老师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在于设计与组织学习任务(或活动),为什么要强调“任务”(或活动)?“没有任务就没有运用,没有运用就没有经历,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能力,没有能力就难有高分。”杨东谈到,“任务”是教学的关键,让学生在任务中学习是“鱼与熊掌兼得之法”。
在专题讲座中,杨东还就班级管理、课堂提问等方面的常见问题给出实用的解决策略,让在场老师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