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秋 拾秋 知秋

——一场家长自组织的自然教育实践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文/图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09期(总第3874期) 导报二版

“你看,这几片叶子的边沿是不是形状都不一样?”杨娜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着手中的任务小卡。“对!这片像睫毛,这片的周围仿佛长满了小刺,那片有点像水上跳动的波纹。”在找到相应叶片前,它们的“肖像”特点已经印在孩子的脑海中。

这是一支由8位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组成的“探秘小队”,在冬天来临前,他们一起来到了成都植物园,用观察、触摸、创作的方式,抓住秋天的尾巴。此次“探秘行动”的发起人是成都市新都区佳州阳光爱宝幼儿园的杨娜老师,对于小队中的其他成员而言,她也是家长、邻居和朋友。杨娜秉持自然教育的理念策划了这一场“踏秋之旅”,她希望孩子们在一次次活动中学会用眼睛和脚步丈量世界,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收获知识与体验。

把秋天装进篮子里

“小朋友们要捡的叶子是各种形状的、五颜六色的,然后装进篮子里,最后它们会变成一幅秋天的图画。”伴着杨娜的提醒,“探秘小队”正式启程。

第一站,他们来到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珍稀植物园”。

走在园内,高大的乔木笼罩下来,分割了阳光,小径两旁灌木丛生,自由地伸展枝丫。“不能摘!那片叶子可拔不得!”落在叶片上的小手慌忙缩了回来,妈妈急促的语气把正准备“收集叶片”的小忆吓了一跳。“它的名字是金茶花。”妈妈示意小忆和伙伴们来看金茶花的“名片”,“金茶花可是国家8种一级保护植物之一,被称作‘植物界的大熊猫’‘茶族皇后’,是世界上稀有的珍贵植物,私自对它进行采挖是违法行为。”说着,小忆妈妈指了指斜上方的摄像头,并告诫孩子们,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也会疼、会流泪。不仅园内珍稀植物需要守护,籍籍无名的小花小草也不可随意践踏,所以大家只能通过捡拾落叶完成收集。

“老师,你快来看,我捡到了一朵很漂亮的大花,是被牛奶泡过的粉红色!”一直在忙着捡树叶的乐宝被这朵“漂亮的大花”吸引了注意力。“它是我们成都市的市花哟。”杨娜笑了笑,并让孩子们聚在自己身边,为他们讲解,“芙蓉花,是一种锦葵科木槿属植物,原名为木芙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正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写下的诗句。诗中的花便是芙蓉花,锦官城便是我们生活的成都。”听罢,孩子们纷纷向捡到“市花”的乐宝投去了羡慕的目光。

一路走来,孩子们的小花篮里已经盛满了各种各样的花朵、树叶,有被吹落的绿叶、鲜花,有还没红透的黄叶,也有逐渐变成棕色的枯叶,可唯独缺少那个最具“秋意”的象征物——果实。原来,植物园的清洁做得格外及时,绝大部分散落在地上的果实都被清扫干净了。这可难不倒对植物园了如指掌的杨娜,她带着“探秘小队”来到了一片被高大乔木包裹着的空地。果不其然,地面上、台阶间散落着许多麻栎果。麻栎的果壳上覆盖着一层软刺,好似一只拇指大小的圆圆刺猬,有的只有空壳、有的半包着果实、有的严丝合缝,而孩子们仿佛是拿着放大镜在捡果子,遇到的每一颗都与上一颗不同,寻起果来不亦乐乎。

“我们要来组装秋天咯!”孩子们欢乐地围坐在草坪上,把小篮子里五颜六色的“秋天信使”通通抖落出来,再学着黄尹老师的样子,把最心爱的叶子、果实,插入绘制的篮子里。随着一幅幅“拾秋”拼贴画的完成,孩子们开心地拥抱了自己的秋天。

大自然——最好的课堂

“这次活动中,我们几位老师、家长,在徒步过程中给孩子们科普植物知识;利用捡到的树叶带着孩子们玩趣味英语游戏,最后再用一个小手工实现亲子美育。”杨娜介绍,“为了大家能玩得开心、学有所获,我综合了各位家长的特长来安排每个环节,按照小朋友们的年龄来设置难度,最后赶在‘立冬’前,来到离家很近的植物园,抓住秋天的尾巴。”

“为什么‘金毛狗’会长在泥土里?”“为什么植物和动物可以共用一个名字?”回到家的第二天,长满金色茸毛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金毛狗”依旧留在小朋友秋秋的脑海里。因为联想到可爱的大金毛,她忍不住向妈妈“打探”起有关“金毛狗”更多的情况,她饶有兴趣的样子,就像在“八卦”一位自己的好朋友。

其实,除了“金毛狗”,还有和恐龙一个时代的桫椤、珙桐,与歌手朴树同名的百年古树朴( pò)树,让猴子们空欢喜一场的果子“猴欢喜”,被称作“洗手果”“肥皂果”的无患子……在植物园的所见所闻,轻而易举地牵动起孩子们的联想,通过不断地追问,知识也由点及面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发散开来。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让孩子更好、更快地学到更多的知识,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知识从哪里来?知识最终要用在哪里?”杨娜认为,所有的知识,最初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而最好的学习,就是置身真实的生活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去感受,继而引导他们向更深、更广处思考、想象,从而把知识转化为自身经验的一部分。

而大自然则是杨娜心目中最好的课堂。曾经,客观条件受限,杨娜就和她的同事、邻居们在小区里、在各家的阳台上“组团遛娃”。“去年中秋,我们相约在阳台上露营,大家一起喝茶、赏月、吃月饼、对古诗,尽管足不出户,却成为了小朋友们记忆最深刻、最美好的中秋节。”杨娜回忆道,“不过,我在和小朋友交流、互动中了解到,他们更喜欢在没有天花板的户外活动,可以在自然里开怀大笑、无拘无束地奔跑。”

于是,杨娜便与“遛娃团”的伙伴们一起,带着孩子们在成都各大公园露营、去九皇山徒步、去瓦屋山玩雪、去雾山竹林看萤火虫……他们每次出行前,都会提前查阅好资料,准备一些和动植物相关的小任务,设计一些自然游戏、自然课堂,让孩子们玩得既开心又充实。

“我想,人天生是喜欢感受自然的,我们一直生活在大自然中,从未脱离。”杨娜表示,“自然世界有着繁杂多样的构造、独特的气息与肌理,人置身于自然产生的能量中,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都会大幅提高。与自然世界多多接触、充分互动,是最契合孩子天性的学习方式。”

收获身边最美的果实

小柠檬是此次植物园“探秘行动”中年龄最小的孩子,她只有两岁,但在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徒步“拾秋”的过程中,她不哭不闹,几乎自己走完了全程。原来,这已经是妈妈第五次带着小柠檬参与类似的活动了。

“小柠檬年龄比较小,除了希望让她通过最简单的接触,获得对植物形状、气味、颜色的初体验,更重要的是希望她能在集体行动中建立秩序感,逐渐养成与不同年龄段的同伴互相学习的习惯。”在妈妈的鼓励与陪伴下,小柠檬热情满满地提着小篮子做任务,认真地去寻找各种各样的果子和叶子。“看到她脱掉鞋子,光着脚丫走在草坪上,开心地在泥土上奔跑,我感觉她的精力在那一刻得到了充分地释放,像极了一只无忧无虑的小鸟。小柠檬的脚丫踩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响声,她也抬头笑了,整个林间仿佛都充满了快乐。”小柠檬妈妈刘敏表示,这种天性的释放和协作意识的启蒙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叶落而知秋。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自然规律与细腻的感知方式,如何让尚年幼的孩子们也可以做到“识秋”“知秋”?杨娜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是通过“我看见、我听见、我摸到、我闻到、我尝到”,调动多种感官投入到互动活动中,而每个人都各有一份“任务小卡”,就起到了“指挥官”的作用。不管是叶沿、叶形还是叶脉,即便只是按图索骥,也离不开细致地观察。

其次是多种能力一齐运用。进行各种新鲜的尝试,需要的是行动能力;与自然和谐相处,亲近和热爱自然,并学会适应和调整处于陌生环境中的心态,考验的是孩子们的环境适应能力;与不同的小朋友接触,组建团队、互帮互助,能够提高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如席慕蓉所说:“如果一个孩子没接触过自然,没有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就没办法教他美。”杨娜认为:“自然比想象中丰富多元,对孩子们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去发现、认识、表达美。‘拾’的过程包含了对‘美’的理解与再创,目的是在自然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孩子们习得对美的感知和仪式感,学会打开感官,进行美的享受,这对孩子审美观的形成与人生幸福感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就在我们身边,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面对小朋友的“为什么”,杨娜建议家长们多一些耐心,积极地给予回应。即使不能立刻作答,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寻找答案,从而保护和认可他们对未知的探索欲。“我不是让大家变成功利的父母,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要带着目的去赋予意义;也不是让大家非要带着孩子上山下海、徒步远行、露营野餐来营造仪式感,而是希望大家能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探索身边的事物,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不是大人给了孩子童年,是孩子在陪大人回味童年。”杨娜说。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