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共话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路径——

面向未来的教育,让孩子看见更大的世界

■本报记者 周睿 实习生 黄和林 高源翎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12期(总第3877期) 导报三版

学校探索

新时代,需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也需要更多有创造性、差异性的新探索。一些学校在家校共育中的实践,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智慧和经验。

成都市实验小学

建设家长发展学校,携手共育未来

共建、共创、共生、共长是成都市实验小学一直坚持的家校共育理念。1983年,成都实小建立了四川省首个家长学校,并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经过13年的发展和探索,1996年,该校的家长学校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2012年,更名为“家长发展学校”,着力建设和打造多样化的家长课堂。

成都实小校长李蓓介绍,该校的家长发展学校还有一个特别的logo——象征幸福的四叶草。四片叶子分别代表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其中,学生是中心,寓意学生在自我、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健康成长。

建立家长发展学校是为了培训家长、联合家长并成就家长。为此,学校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活动机构、协作机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广泛收集家长的需求,根据需求制订学期行动计划,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开展各种丰富的活动。

除了成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学校还设立了五个特色中心。家校交流中心,搭建沟通桥梁,为家校共育提供畅通的交流平台;活动支持中心,策划并支持各种育人活动,让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自我发展;学习培训中心,通过各种培训讲座为家长传授教育方法;课题研究中心,配合参与学校各级各类相关研究;宣传策划中心,及时收集、总结、推广家校共育优秀经验。学校还联合街道办事处、社区等,为学生、家长提供社会实践的相关信息和资源。

要提升家长的家校共育水平,必须强化家长角色意识,加强家长育人能力,促进家长终身学习,因此,有了机制保障,还要有系统的课程体系。

成都实小家长发展学校设置了前置课程、学段课程以及延伸课程,包括系列化的文化培训课程、适切化的理论学习课程、专业化的心理辅导课程、场景化的活动体验课程以及多样化的交流分享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前置课程着眼幼小衔接,让小学教师入园开展幼小衔接培训指导;邀请幼儿园家长提前进入小学参观体验;新生入学前,小学教师线上开设入学微课,指导家长和孩子提前做好入学适应准备。学段课程聚焦家校沟通、亲子沟通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着重方法指导,利用常规活动以及家长团体辅导、沙龙交流等开展培训,让家长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家庭教育的方法。延伸课程则关注小初衔接,邀请中学教师、有经验的家长到校进行交流分享;组织学生和家长进入中学探校;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业规划等。

以学段课程为例,成都实小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每周一联”,即家校保持日常联系,通过线上线下及时沟通,为孩子提供持续的习惯养成指导,凝聚家校信任;“每月一动”,即结合学校活动及班级特色,每月开展不同形式的家校共育活动,促进家校关系;“每期一会”,即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契机,进行家庭教育专项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专业性;“每年一创”,即利用运动会、节日、典礼等开展特色共育活动,加强家校合作。如果家长有个别指导需求,只需要提出自己的需求,学校便会为其匹配资源,定制个别指导课程,家长通过预约,就能接受辅导,还能通过实战演练检测课程效果。

为激励并提升家长的积极性,成都实小还研发了星级家长评价指标。用坚持“立德树人、科学教子”,将培养孩子成人放在首位,没有简单粗暴打骂、变相惩罚孩子;能主动与学校各科任老师联系;参加一次以上校级良好家风、家训、家艺、家宝展示活动;一个月与孩子有一次以上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制订一个亲子共定并共同遵守的家庭学习计划表等指标来给家长定星评级,让家长反观自己的教育,同时也反省自己的教育,以此推动家校共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目前,成都实小已连续6年被评为成都市青羊区“五星家委会”,培养了10名区域家庭教育指导师,学校近3000名家长获得区级“三星家长”及以上荣誉称号。

成都市青羊区特殊教育学校

家校社协同育人,助学生融入社会

特殊需要学生的感知、认知、生活自理、语言表达、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能力都受到很大局限,无论是听从一个指令,还是完成一个精细动作,都需要多次练习,仅靠在学校的康复训练是不够的,这些学生的成长较普通学生更需要家庭的力量,家长的有效陪伴和坚持,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所对智力障碍学生开展九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的公办培智学校,成都市青羊区特殊教育学校特别重视家校共育工作,联合社会各方力量,给予家长能量,助力孩子成长,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为了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青羊特校建设了“零拒绝、无障碍、全开放”的环境,以“1+1+N”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搭建起特殊需要学生融入普通人生活的通道。

“1+1+N”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怎样实施?青羊特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卞蓉分享了学校的具体做法。第一个“1”是一系列家长课程,用课程促进家长观念改变,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生活品质;第二个“1”是一系列融合活动,学校将社会爱心人士请进来,把理解、接纳的观念带出去,营建友好、包容的社会氛围;“N”则是N个实践教育基地,整合家校社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领域、全过程、全生涯的支持。

学校整合多方资源创新办学,融合政企支持,促进家校社共育,成立了资源部,下设5个特色联盟:负责家校共育的培智联盟;由家长和老师共同担任负责人,开展班级工作和少先队工作的班队联盟;负责校内外志愿者管理的志工联盟;负责学生体检、卫生、疾病防控和健康锻炼的健康联盟;以及落实资助、捐赠和管理学籍的资学联盟。

在各联盟的协作之下,学校逐渐形成了“慈育”课程体系,从心理疏导、亲子关系融洽、家庭教育能力提高等方面为家长赋能。其中,“悦心课程”侧重家长联谊、心理团辅;“悦情课程”开展各种亲子活动;“悦辅课程”对家长以及陪护开展培训;“悦动课程”则为家长的兴趣爱好赋能,让家长拥有阳光的心态。学校专门成立了家长爱心艺术团、家长舞蹈队和合唱团,由专业教师担任志愿者,每周开展活动,让家长在活动中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从而更加有效地陪伴孩子,增进亲子情感。如今,学校超过60%的学生在校有家长陪护,“家长义工队”服务于专线车安全维护、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等。家长们还注册成立了公益服务组织,为孩子们融入社会拓宽道路。还有一位家长成长为成都市青羊区家长义工队总干事。

除了开设家长课程,转变家长观念,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也是促进学生融入社会的重要一环。学校每周三定时开放“星星超市”,学生可以用校园币兑换奖励,在这个过程中增加生活体验,培养规则意识,提升社交能力;每周三下午的综合实践活动,学校会邀请社会志愿者入校陪伴学生;每周末开展融合学校计划,从2010年开始,学校成立教师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周末时间义务开展特奥融合活动,组织签订融合学校协议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与该校学生结对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自信,培养运动兴趣,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学校还组织或参加社区主题活动,让学生融入社区生活。

为增加学生与社会连接的通道,学校陆续与6所校外机构、企业签订学生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协议,结合在校学习和实践基地的丰富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如茶艺实践基地,职教部学生经过38次为期半天的茶艺培训,掌握了茶艺表演的基本要点,在形体礼仪、泡茶技艺、茶艺表演、茶文化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提升,学生多次在公共活动中出色展示茶艺和长壶表演。

在以教师志愿者团队为核心,家长义工和社会爱心志愿者的合力之下,学校形成了稳定的家校社共育专业力量,学生在各方面都获得了成长。多名学生获得特奥世界冠军、四川省“新时代好少年”、成都市“美德少年”等荣誉,还有30名学生从特校转到普校继续学习,一部分学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每个孩子都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光彩。

家长分享

忙碌的爸爸也可以做好爸爸

双职工家庭,父母如何在兼顾工作和家庭的同时,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蒲黎文是成都高新区锦湖春天里幼儿园园长,也是一个7岁孩子的爸爸,他分享的家庭教育小故事,可以给家长们带来很多启发。

在如今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里,忙碌让很多家长缺少陪伴孩子的时间,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蒲黎文也有缺位的时候,“即使儿子就在我工作的幼儿园上学,我也有陪伴不了他的时候,因为我还得照顾其他孩子。”

作为幼儿园园长,蒲黎文的工作很忙,每天早上7点就要出门,晚上也常常很晚才能回家。有段时间,儿子会陪着蒲黎文一起早出晚归。蒲黎文加班的时候,儿子就去其他老师家做客,等他忙完再去接,偶尔,儿子也会陪他一起加班。有一次,儿子问他:“爸爸,你为什么总是在加班?别的老师都下班了。”蒲黎文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孩子了解爸爸的工作。于是,他问儿子喜欢幼儿园的生活吗?儿子说,喜欢,喜欢幼儿园丰富的活动、好玩的玩具和好吃的午餐。蒲黎文接住儿子的话头说:“这不就对了吗,我不仅是你的爸爸,还是你们的‘园长爸爸’,我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让你们开心地度过在幼儿园的每一天。”蒲黎文借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让儿子理解他的工作,也向儿子表达了内心的想法,“这是爸爸热爱的工作,就像你特别喜欢的奥特曼一样,他的责任是保护地球和平,而爸爸的责任是守护你们健康成长。”蒲黎文坦言,连续加班也会让他疲惫,但他希望让儿子知道,这是一个忙碌爸爸的热爱与责任。

生活中,还有很多陪伴和教育孩子的机会。比如,蒲黎文常去跑马拉松,很多朋友好奇,他怎么能坚持跑完。其实,这份坚持缘于一次儿子竞选班级运动代表失败的经历。儿子竞选失败后,有一天,蒲黎文提出建议,让儿子和他一起去跑5公里试试。儿子欣然接受,于是,父子俩信心满满地出门,结果却扫兴而归,用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勉强跑完。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把跑步这项运动长期坚持了下来。慢慢地,从刚开始的狼狈不堪到现在的轻松应对。“我们现在跑5公里都不带喘气的。”蒲黎文说。在这样的坚持下,儿子今年成功选上了班级运动代表,蒲黎文也养成了夜跑的习惯。通过这件事情,蒲黎文想告诉大家,机会都是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抓住的。这是一个忙碌爸爸的坚持与挑战。

幼儿园的活动非常丰富,这背后都是老师们努力的结果。忙碌的工作常常让蒲黎文无法陪自己的孩子参加活动。有一次秋游,孩子妈妈因为要加班,没有办法陪儿子参加,儿子便独自玩了一天。活动结束后,蒲黎文问儿子:“今天,我没有陪你,你会不会生气?”儿子语重心长地说,他已经不是小朋友了,不需要家长时时刻刻地陪伴。“这个时候,我为他的成熟感到愧疚。”蒲黎文说,孩子的独立总有一天会到来,但家长不能以缺位的方式让孩子快速成长。如何在忙碌工作的同时,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这是家长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始终坚信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相信生活中的每次以身作则、用心关注,都能促进亲子关系。”蒲黎文说,忙碌爸爸的定义绝不只是挣钱养家。“忙碌爸爸也可以让孩子学会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坚持、什么是自信、什么是热爱。我希望用我的忙碌传递给儿子:越努力,越幸运。”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