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煤燃烧的岁月

母平昌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14期(总第3879期) 导报四版

母平昌

每当给学生上《燃烧和灭火》一课时,我都会设置一个教学情景:如何制作和引燃蜂窝煤?此时,我不禁怀念起曾经蜂窝煤燃烧的岁月。

上世纪80年代,我中师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学任教。从农村走出来的我,对乡镇生活环境很满足,生活上方便多了。尤其是农村煮饭、烤火都是烧柴,而乡镇上烧的是蜂窝煤,干净卫生了许多。

那时,我和老师们住在筒子楼里。楼道上有一道独特的“煤”景——每个教师住的房间门旁都整齐堆放着蜂窝煤和一个煤炉,炉子上放着一个茶壶或蒸饭锅,里面煮着悠悠岁月和生活冷暖。

烧蜂窝煤时,首先得把煤炉下面的通风口打开,在煤炉里放一块烧过了的蜂窝煤,再放一些较短的引火柴,点燃柴后,再放上蜂窝煤。等第一块蜂窝煤彻底被点燃后,再用火钳加入第二块蜂窝煤。加入第二块的时候,要把上面两块蜂窝煤的蜂窝眼与第一块底煤对齐,确保空气流通,火焰才会旺,煤也才能燃尽。不用火炉时,盖上通风口盖子,蜂窝煤就燃得慢,既节约燃料,又能保持蜂窝煤不熄火。

一开始烧蜂窝煤,我没有经验,常常遇到引火柴燃尽煤未引燃的尴尬。后来,我才知道引燃蜂窝煤还有许多学问。引火柴要是硬柴,不能一下子燃尽,要能燃烧较长时间,保证炉膛内有较高的温度,才能达到煤的燃点。开始引燃煤时,炉子上面不能放拔火筒,不能在下面风口处煽风,这样会加快空气流动,带走炉子里的热量,反而降低了炉内温度,达不到煤的燃点。每次津津有味地给学生讲到这个教学情景时,我都会告诉学生,身边无处不化学,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

楼道里,老师们都相处得很和谐,平常日子里,为了减少烧蜂窝煤引火的麻烦,大家都习惯于相互借火,用自己的蜂窝煤去换别人已燃一半的蜂窝煤来引火。

每次储备的蜂窝煤快烧完了,我就得去买一些煤回来制作蜂窝煤。制蜂窝煤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制蜂窝煤时,首先用筛子把块煤筛出来,用铁锤将块煤锤细。再向煤粉中加入适量的黏土,用铲子将煤和黏土混合均匀后,按比例加水搅拌均匀,让水充分进入到煤粉中,用手捏煤能成团就可以了。然后,用制蜂窝煤的模具(人们称之为“煤枪”)按在搅拌好的煤堆中,用力下压,并多杵几下,估计枪筒里的煤饱满后取出。找一个平坦通风有太阳的地方,把蜂窝煤按压出来。每一块蜂窝煤都这样制作,然后按顺序摆放整齐,大约晒2-3天,蜂窝煤就做好了。

做蜂窝煤,煤、黏土和水混合的比例很关键。黏土少了,蜂窝煤放在煤炉子烧容易散,换蜂窝煤时会因此弄得“乌烟瘴气”;黏土多了,蜂窝煤燃得不旺,火力不行。如果水多了,打出的蜂窝煤“立”不起;水少了,打起来很吃力,把蜂窝煤按压出来更吃力。

山里的孩子都吃苦耐劳,而且尊敬老师。记得我每次打蜂窝煤时,所教班上的孩子们在课外活动争着帮我。有的筛煤,有的锤煤块,有的拌煤,有的用“煤枪”打蜂窝煤。每次制蜂窝煤,院坝里整个劳动场面热闹非凡。人多力量大,我要干一天的活儿,在孩子们的帮助下,一两个小时就完成了。在劳动过程中,我给同学们解释,之所以要把煤做成多孔的蜂窝状,就是要使煤在燃烧时,空气流通顺畅,增加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放出的热更多。同学们在劳动中,拉近了师生距离,增强了体质,领会了课本中的一些知识。

自从我调到县城工作后,家里煮饭烤火不再烧蜂窝煤,用上了天然气,生活更方便、更卫生、更环保了。

烧蜂窝煤年代虽然离我们久远了,但那些烧蜂窝煤的日子让我很怀念,感谢曾经帮我打过蜂窝煤的孩子们。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