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哭鬼”变“读书郎”

■李冬雪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14期(总第3879期) 导报四版

■李冬雪

9月初,儿子顺利进入幼儿园小班。开学头几天,儿子晚上回来眼睛周围总是一圈红肿,显然是哭过的,看着令人心疼。

晚饭后,我放下家务,专门陪着他,小心翼翼地问:“你今天在幼儿园哭了吗?”小家伙一口咬定:“没哭。”我只好旁敲侧击:“妈妈上班路过其他幼儿园,发现门口总有小朋友哭,你们幼儿园有小朋友哭吗?”说起别的小朋友,儿子好像放下了防备,他停下手中正在玩的玩具,认真地回答:“有3个。”我有些惊讶,儿子居然数得清清楚楚,说明他在观察周围人的情绪。

“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我期待地看着他,想知道他是否已经结识了新的小伙伴。儿子一本正经地答:“有小多米,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我一听哭笑不得,小多米正是儿子的小名。他终于拐弯抹角地承认自己哭了。我问儿子为什么哭呢?他说:“白天会想妈妈。”我心头一软,想让他在家休息几天,但想起《心理抚养》中说:“爱孩子,并不是一味顺从迁就他,稍懂事就要教他行为有规矩。”于是尝试开导道:“你想妈妈就像给妈妈打了一通电话,妈妈心里能感应到,但上幼儿园可以学本领、懂规矩,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妈妈,你愿意吗?”儿子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过了几天,儿子放学后,满脸兴奋地说:“我今天没哭,老师奖励了我一朵小红花。”我惊喜地向他竖起大拇指,儿子看到我肯定的眼神后,开心极了。

但好景不长,儿子虽然不哭了却有了心事。我下班一进门,儿子就抱住我喃喃道:“我念完大学了,小学五六年级也念完了,都念完了。”我听得一头雾水。奶奶在旁解释道:“孩子回来就说明天不去幼儿园了,我跟他讲,大家都要上学的,以后你还要念小学……念大学。”

我顿时想起龙应台《目送》里的片段:“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儿子不愿意去幼儿园,本质上是因为分离焦虑。当他得知这种状态可能会很漫长,就产生了恐惧和抵触心理。

我对他说,一周5天的时间很快,而且周末休息两天,我们都可以一起玩。儿子有了盼望,小脸渐渐由阴转晴。过了两三天,我下班回来,儿子就迎在门口问我:“几天了?”这没头没尾的问题让我摸不着头脑。但儿子很执著,一遍又一遍地问。我终于反应过来,有了头绪:“今天是这周的第四天,再过一天就可以休息。”儿子的小脸立刻绽开一朵花说:“明天还去幼儿园。”

周五,儿子得到了老师奖励的“优”字贴纸,家人也都夸他进步很快,儿子又高兴地宣布:“我天天都去幼儿园!”我发现,儿子并非不喜欢幼儿园,而是需要一个积极的理由。

《适度养育》一书中说:“父母要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能够面对现实世界的人,而不是一个持续需要他人关注和照顾的盆景小孩。”作为家长,与其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不如多一些鼓励和引导,让孩子在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多一分积极和勇敢。因为孩子,终究会如弦上的箭,要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奔向远方,而家长就是能给孩子良好支撑点的那把弓。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