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女儿的“专属电台”

■刘泽琴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15期(总第3880期) 导报二版

从前年开始,我养成了每晚和女儿通电话的习惯。

那一年,女儿正在读高三。学校是寄宿制的,每两周才放一次假。平日里,我们的联系多是靠打电话。我们提前约定好了,每天晚上都有一个固定的通话时间。

熟悉的电话铃声响起,我知道是女儿的电话来了。接通电话,女儿就竹筒倒豆子似的“噼里啪啦”说了一大通。“好吧,今天就这样吧!我要去洗漱啦。再见!”我还没来得及插上一句嘴,就听见一阵电话被挂断的忙音。我的心里有点失落,这哪里是交流啊,她分明只是需要一个听众嘛。

“妈妈,今天寝室有人过生日,我们一起分享了她的生日蛋糕。”“妈妈,我们教室的楼道里飞来一只稚嫩的小鸟,大家下课后都去围观呢。我们还给小鸟喂面包屑呢。”后来,每晚的固定时间,我又接到了许多这样的电话。我笑称,这是女儿为我设立的“专属电台”。

11月的一通电话却打破了这样的宁静与美好。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正准备步行回家。女儿突然打来电话,带着哭腔说:“妈妈,我要熬不下去了。”“怎么啦?”我紧张地询问。女儿没有吭声。我接着说:“要不,我和你爸马上来学校陪陪你。”“不用啦!”女儿匆匆地挂断了电话。

这通电话,让我莫名地紧张起来。联想到网上看到的有学生因为扛不住压力自残轻生的新闻,我的心里直发毛。我马上和女儿的班主任联系,请他这几天多关注我家孩子的情绪变化。

电话铃声响起,女儿来电话了。我赶紧从床上坐起来,轻了轻嗓子,按下接听键。

“妈妈,自习课上我怎么也静不下心来学习,看着别的同学在认真学习,而我却在虚度光阴,我好着急啊!”

“那咱们就不学习了,看会儿课外书吧!”我一边认真地倾听着,一边小心地建议道。

“那好吧,我试一试吧。”女儿挂断了电话,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从声音里可以听出孩子的情绪依旧低落。

挂断电话,我在脑海里思索,女儿不愿意回家,我去了学校也见不着她,我要怎么把她从低迷的情绪里拽出来呢?我想到了她有看书的习惯,特意去书店买了《杨绛传》《苏东坡传》《卡耐基自传》等名人传记,和她喜欢的零食一起托人给她捎去。再次接到她的电话时,我告诉她:“孩子,如果无法专心学习,不如干点其他事。晚自习下课后,回寝室就不要再学习了,可以泡个热水脚,看看课外书,或是听听喜欢的音乐。先把学习的状态调整过来,我们不急在这一时。”

女儿认真地听取了我的建议,试着慢慢地调整。终于,她开始与我分享她看书后的收获。一周、两周,自习课能专注了,阅读题的准确率提高了,孩子的状态逐渐步入正轨。

一个月后,每晚的“专属电台”又能听到她欢快的声音了,我的心也渐渐地平静了下来。我知道,这一次的波折总算是平稳度过了。

那一次次的通话,既让我了解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又成为我们联系彼此的纽带。在她“兵荒马乱”的青春里,我做了一个忠实的听众,让她感受到了陪伴的力量。

现在,女儿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变成了微信群里的语音聊天和斗图比拼。曾经的一通通电话,成了记忆里最温暖的场景,而分享彼此的心情,也成为了我们家保持亲密的秘诀。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