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张成尧,1993年生,中学一级教师,教育博士在读,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中思政课教师。曾获“辽宁省基础教育先进个人”“丹东市百名优秀思政课教师”“丹东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荣获“部级基础教育精品课”“辽宁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第一名”“辽宁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优异成绩。近五年撰写论文30余篇(发表于北大核心期刊3篇),主持省级课题3项,参与著作编写6部。【对话人】四川省新津中学教师 刘静
刘静:作为一个2018年才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你已经在教育教学诸多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论文写作、发表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你是怎么开始你的教育专业写作之路的呢?
张成尧:我的写作之路可以分为4个时间节点:
第一,萌芽期。读研期间,由于我读的是教育硕士(专业硕士),更多地注重自身实践教学能力发展,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写毕业论文时,我也没觉得多难,很快就写完了,还获得了校优秀硕士论文。当时我的导师辽宁师范大学曲烽教授鼓励我说:“你很擅长写作,以后要以此为契机坚持下去,争做教学学术型的专家型教师。”在曲烽教授的鼓励下,我对写作有了意识与感觉。
第二,初创期。2018年8月入职开始做班主任,2018年12月,我获评校优秀班主任并在期末教育教学年会做《新班主任工作的“三招九式”》主题发言,会后我把发言稿整理一下投稿到《中小学班主任》,竟然发表了!这给我很大的激励,也增强了我对写作的信心。
第三,内化期。我深知写作如“盆满自溢”,想要才思泉涌,要在“道”和“术”上不断学习。于是我开始阅读期刊、听讲座、与大咖名师交流,夯实“道”;在网上观看视频,学习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强化“术”。
第四,外化期。2020-2021年疫情居家期间,我进行了广泛阅读,同时坚持每月写一篇,记录学生的学习生活、总结近四年班主任工作及课堂教学的经验教训。最终,我的目标达成,完成了12篇小文章,自我效能感倍增。
写作是最美好的。一是留住生活,分享感动,写作是在记录生命,为自己“立传”;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影响他人,由个人智慧上升为社会智慧,生命有限,而智慧永存。
刘静:在教育专业写作的这条路上,只要出发了,已是迈出很大的一步。老师们平时教学任务都很繁重,很难静下心来构思文章,你怎么保持这种教育写作动力的呢?
张成尧:我认为保持写作动力、平衡写作与教育教学时间的最有效方法是“持续小赢”。初始写作,最忌讳的是“一口吃成胖子”。我刚开始写作时,每天只写200字,后来到300字,现在基本500字左右,多了不写,再有想法也不写,憋着,体会“盆满自溢”“憋得难受”的快乐。在“憋”中,没准还能深化认识,每天进步一点点、快乐写作60年、智慧分享到永远。
刘静:你认为你的学科教学工作和你的教育专业写作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张成尧:学科教学和写作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实践是写作的源泉和动力。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没有了和学生交往的各种故事,写作就枯竭了。另外,写作一定会促进教学。我体会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思维的逻辑严谨性;二是语言的学术专业性。写作是思维的外化,要想把观点论述表达清楚,自然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语言也是思维的外化,随着思维的严谨,表达不再粗糙和各种“大白话”,也朝着“有品”“有味”“有格”“有调”的方向迈进。
刘静:教育写作的类型很多,有教育论文、教育案例等。你更擅长哪一类文章?你是如何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提炼你的论文成果的?
张成尧:我认为自己擅长的是教育论文,偏实践一些,毕竟我们是一线老师。其实,写作就是实践的记录,但是记录要有逻辑,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逻辑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框架逻辑,这是文章的“骨架”;另一类是行文逻辑,这是文章的“肉身”。框架逻辑有“平行并列”或者“层层递进”两种书写范式;行文逻辑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例如,上完一次公开课,可以把本次公开课的亮点提炼一下,题目就可以叫做《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优化》或者《素养课堂设计三策》,可以从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活动设计、评价设计三个维度“搭框架”,这就是典型的“平行并列结构”。以教学目标设计为例,段落行文可以按照教学目标的含义(可略)、教学目标的地位、你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优点(意义)、你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法,还可以配个例子加以说明。无论是框架逻辑还是行文逻辑都要学习“剥洋葱”,一层一层(不可跳跃逻辑)、层层深化(越来越深入)、质感丝滑(可读性强)。
我建议大家一开始写作要从200-300字的随笔写起。一开始可以无目的,随意写,字数达到就可以,随着写作的深化,要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最好要有意识地写随笔,比如,近一周都围绕“学生跑操表现”或者“学生课堂发言情况”进行书写和记录,坚持写一周,你就会通过记录,深切地发现学生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问题意识”;之后,你就会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就是“研究意识”;再后来,发现成功了或失败了,再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归纳,形成文字,这就是“科研意识”;把整个过程记录的文字一整合,这就是“成果意识”。
刘静:在你的教育专业写作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人或者团队给你提供支持与帮助呢?
张成尧:给我提供最大帮助的我认为有两部分群体:一是那些活灵活现的学生和我无比挚爱的课堂,这是我写作及坚持写作的“本”与“源”;二是虽然“虐我千百遍,但我待他如初恋”的编辑老师们。
刘静:可以谈一谈你最难忘的投稿经历吗?
张成尧:记得2020年3月,那时很多刊物针对在线教学征稿,我写了《疫情防控时期中小学网络教学的困局及纾困之策——基于教学基本要素角度》投了一 C刊,经过多轮审核与修改,杂志社决定录用。一天,编辑突然打电话给我说编委会最终决定不录用,因为刊物为学术性刊物,我是中学老师,文章虽然很好,但还是不录用。当时我很着急,因为疫情时期的文章有时效性,待疫情散去返校复学就很难刊用。于是,我给《辽宁教育》杂志社打去投稿电话,接电话的竟然是李阳主编。和他交流后,他告诉我:一是杂志社不过分看重作者身份,欢迎教师投稿;二是疫情即使散去,也可以刊用,教师做研究,事后的反思性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这次投稿经历给我很多收获和启迪,算得上是很难忘了。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专业写作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 PDTR2023-13)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