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培养体系

——全省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交流会侧记

■本报记者 王浚录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17期(总第3882期) 导报二版

11月23日,在全省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交流会上,部分获奖高校代表介绍了获奖成果研究创新的过程和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同时总结、交流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

培养国家急需的卓越工程人才

传统的工程教育改革缺乏面向全校工科学生的成体系实施,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不足……针对以上存在的难题,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始于新生、贯通四年、逐级挑战、覆盖全体”的系统性工程教育改革,构建了有组织的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教学成果“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的创新与实践”。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黄廷祝介绍,在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上,学校通过纵向进阶,建立了覆盖全体逐级挑战的项目式课程体系,大一学生学习必修新生项目课与课外年度创新实践项目,大二至大四的学生学习逐级递增挑战的项目式课程体系。“同时,我们还通过横向融合,建立人文素养与通用能力的通识教育体系,建设六大模块的核心通识课,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素养、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

在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电子科技大学构建基础学科与基础研究的人才培养“特区”,打通从院级到校级再到国家级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并聚焦纳电子科学、 IC设计、制造等核心关键技术,依托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全国重点实验室,探索实践本硕、本博、本硕博贯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新范式。

对于培养机制的改革,黄廷祝介绍,一方面,电子科技大学着力于科教融汇,把高水平科研转化为本科教学优势,由国家杰出人才领衔高水平科研团队亲自组织、设计并教学;另一方面,着力于产教融合,校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开发校企课程、实施培养过程,以深度校企合作、联合科技攻关等带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该方案的效果如何?“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在国际国内学科竞赛中获奖近2000项,毕业深造率由2012届的50 .1%提升至2023届的71 .79%,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成效显著,学习体验与满意度也显著提升。”黄廷祝说。

创新形成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西南石油大学是一所油气行业高校,具有依托行业、支撑行业、服务行业的特点,面对“把能源安全(特别是油气安全)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要求,新时代油气行业人才培养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如何让“00后”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构建新时代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对此,西南石油大学创建了一流本科人才“四新驱动”培养体系,聚焦“大庆精神育人、课程体系优化、创新能力培养、师资力量提升”四个重心,创建育人新格局、课程新体系、培养新模式、培育新机制。

该校教务处处长廖柯熹介绍,学校一直秉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办学育人,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方案,形成“大思政”新格局。同时,学校通过减少课程门数、课堂学时,提高课堂效率,创建“学分券”管理模式,开发“淘宝式”选课模式,让弹性学制真正“弹”起来。

此外,该校改革传统第一实践课堂,构建新型第二实践课堂,融通一二课堂,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递进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研优教,以培强教,以赛促教,健全文化引导和奖励机制,持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我校学生扎根基层、奉献国家的坚韧品格渐渐形成,且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西部地区就业率达70%以上。”廖柯熹说。

提升考古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考古学是一个比较细分的学科,但由于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考古学已被列入国家急需学科。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做了一些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尝试。”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煜表示,该学院着眼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紧扣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形成了“新时期考古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教学成果。

据了解,该成果聚焦当前考古学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核心问题,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拓展学术视野、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三个渐进层次的改革,探索出一套既有川大特色、又能扩展推行的考古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当前,我们的研究生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研究生基础参差不齐,学术目标模糊,问题意识淡化;学科界限固化,培养方式程式化,造成研究生的同质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陈旧,研究生实践能力发展不全面。”王煜说。

针对以上问题,该学院通过“三层次课程”、主题读书班、国际合作培养、多学科实验室及实践基地群等体系化的教研活动,补齐基础短板,激发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具体而言,在“三层次课程”设置上,第一层次即学科基础和通识课程,主要解决研究生基础薄弱问题;第二层次以各领域优势师资力量组成考古方法论课程组,多点激活研究生问题意识;第三层次以各方向学术带头人领衔专业核心课程,引导研究生进行创新探索。在主题读书班开设上,根据主题组织学术考察活动,并继续扩大为定期性专题工作坊乃至学术会议,激发研究生学术志趣。

“我们还依托10个实验室,实现研究生参与重大项目、科研团队、实验室轮转全覆盖,与相关单位共建研究生考古实习基地,实现研究生实践教学全覆盖。”王煜说,近年来,学院考古学研究生的培养实现了培养目标的升级、培养重心的转换、培养体系的重塑以及教研生态的优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