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识物

■张正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18期(总第3883期) 导报三版

对于热爱写作的人,认识尽可能丰富的物品,知道它们的名字和作用等,到底有多重要呢?答案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作家张炜曾说过:“汉语中最有力量的词是名词和动词,它们是语言的骨骼。”作家丹萍也在一篇文章中说:“如果你掌握的名词不足够多,其实就是对世界认识得不足够多。”为此,我常常对自己、对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认识身边的万物。也常常在经过某一条马路时,因为认识马路两侧所有的行道树和绿化带植物而骄傲。

周日上午,我和妻子开车带孩子们去枣林湾秋游,我们不进景点,而去一个叫野山的村庄闲逛。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年级,一个在幼儿园中班,我要让他们熟悉我们小时候再熟悉不过的乡间万物。

路边觅食的鸡群,迈着安闲的步子,不惧人,两个孩子去追它们,却又总是追不上。路边小河里,远远地游着一群白的、灰褐色的小家伙,妻子告诉孩子们那是鸭子,我仔细看,却不都是,白的是小鹅,灰褐色的才是鸭子。人家屋檐下的一只猫,白色为主,臀部和尾巴又带点橘黄,看上去很干净,脸小小的,目光柔柔的,一直温和地注视着我们,我们唤它,它居然靠过来,想与我们亲昵。两个孩子蹲下,伸手想摸它。联想到网上流传的那个被路边陌生的大狗咬伤,脸上缝了500多针的女子的故事,以及前不久一条黑色罗威纳犬在某小区楼下疯狂攻击2岁女童的事件,我们赶紧阻止孩子伸手,带孩子离开。乡间当然也有狗,每每遇见狗,不管大小,我们都叮嘱孩子们:不要突然跑,更不要主动招惹它。

在乡间,认识蔬菜是必需的。乡村里的每一处边角地都是菜地。这个季节,连路边也不时爬满了茂密的番瓜藤,藤上缀着三五个拳头大的翠绿小瓜,在阔大的瓜叶下若隐若现。成熟的,早被主人收获了;性子最不急的,还开着金灿灿的花,像朝天鸣唱的一个个小喇叭。路边、田埂上,长得比较多的,还有毛豆、绿豆、玉米、山芋等。走进庄子,农户家前屋后那一小块一小块菜地,整饬精致多了,里面的品种,也琳琅满目。这可难坏了孩子们,他们一下子哪记得住那么多。尤其难的是区分青蒜和韭菜。我告诉他们:身材好的是韭菜,身材不好的是青蒜。还有空心菜和猫耳菜也难以区分。我则这样帮助他们识别:“你们看,猫耳菜叶子的形状像不像一只只可爱的猫耳朵?”孩子们齐声应答:“像!”生姜和土豆,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但如果不是在菜地里遇见,它们的植株,我可能一时也认不出。我的老家在山区,土地坚硬,是不长这些品种的。生姜和土豆喜欢松软肥沃的泥土。在这里发现了它们,我自然不会放过,逐一指点给孩子们认识。

平日,陪孩子们认识万物,我自己也在努力地多认识万物。活到老,学到老,这世上永远有我们不知道的东西。知道物品的名字和作用,仅仅是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我们还需要了解更多的包括自然和社会方面的内在规则,掌握它们的运行规律等。不懂得这些基本的知识,我们又如何去描绘它们,去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新事物呢?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