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同心,化危为机——

助孩子走出阴霾,向阳生长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18期(总第3883期) 导报二版

“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应对它。”北京汇文中学教科研室主任、心理教师,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常委胡迟说。

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加容易陷入心理困境之中,家长该如何与孩子一起直面问题、调整状态?在资阳市教育和体育局联合新华文轩家长学校举办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座“教育大家谈”环节,胡迟与四川省乐至中学副校长蔡宗欣,乐至中学优秀班主任、语文教师吴智琴,乐至中学心理教师贺念共同探讨应对方法,从多个角度提出建议。

聆听心声,换位思考给出回应

“孩子的脸,六月的天。”刚刚还听见他爽朗的笑声,一转头却看见一张愁云密布的小脸,问他怎么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此时,部分家长便失了耐心,批评孩子“莫名其妙”,扫了大家的兴致。事实上,情绪波动大是青春期孩子正常的心理现象,此时,他们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和右脑半球尚未完全发育,故而会影响积极情绪的生成和理智调节。

“青少年渴望长大又缺乏经验,情绪和自控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在学习、家庭中受到刺激,或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产生矛盾,随之而来的挫败感会让他们情绪低落。”乐至中学优秀班主任、语文教师吴智琴告诫家长,“当发现孩子陷入不良情绪时,家长应做到不忽视、不苛责,克制‘唠叨’的习惯,先接受孩子当下的情绪。交流中,不中途打断孩子的话或一味否定他的想法,当孩子冷静下来后,再站在他的角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在她看来,即使有的家长不善言辞,给予孩子有效陪伴也是让孩子敞开心扉的有用举措。

北京汇文中学教科研室主任、心理教师,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常委胡迟则分享了一个自己孩子上小学四年级时发生的故事。在英语课堂上,老师发现有个学生企图从身后悄悄爬出教室,如此哗众取宠、无视课堂纪律,下课后老师将他带到了办公室,没想到教育无果,只好请来了家长。胡迟正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她很疑惑孩子为什么想要爬出教室,于是在批评孩子之前,胡迟先询问了孩子原因。令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只是想上厕所,但又不想在课上影响其他人,认为自己偷偷爬出去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而令胡迟没想到的是,事件发生后,老师、同学们都认为是孩子调皮捣蛋,没有一个人去问他到底为什么要在课堂上爬出教室。

由此可见,成人有时候并不能准确理解孩子的想法,在了解清楚情况之前着急下判断,不仅会让孩子心生委屈、不甘,还会伤害双方的信任关系,让彼此间的距离越拉越远。“家长、老师要能听到、听懂孩子的心声,回应孩子之前,一定要先做足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观察孩子的状态、弄清孩子的需求,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给予他心理上的安全感。”乐至中学副校长蔡宗欣说。

积极疏导,寻找原因对症下药

“如果我们的心理健康有颜色,很少有人能够一直保持白色,完全的心理健康;也不会有人突然变成黑色,陷入心理疾病的绝对状态,更多的人都处在心理健康的灰色区域。”乐至中学心理教师贺念表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心理困扰,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没必要惊慌失措,此时应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爱,帮助孩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成长。”

对此,吴智琴表示认同,她建议家长在日常相处中对孩子保持关注,正确认识孩子情绪状态的起伏。“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很在乎自己的成绩,有进取心是好事,但不论成绩好坏,孩子总是不满意。渐渐地,焦虑情绪笼罩了他,他开始经常出现发试卷就哭,或揉搓撕扯试卷的情况。”为了帮助这个孩子,吴智琴找到了他的家长。在沟通中,她发现问题的关键在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家长总把“孩子学习不努力、欠收拾”挂在嘴边,奚落的话语伴随负面情绪的输出,使老师都很难有机会表明自己的观点,更别提孩子在家是多么压抑了。

“家长看不到孩子的努力,否定孩子的付出,孩子每一次努力得到的成绩却只能换来家长的批评‘怎么这么简单的题也会错?’‘为什么不能再考高一点?’‘你真的在用心学习吗?’……说教和责备击溃了孩子的自信,后来,孩子在办公室大哭了一场,将内心的想法告诉了我们。他觉得自己很累,什么事都做不好,不能让爸爸妈妈满意。”吴智琴一边开导孩子,一边开展了细致的家访,与家长深入沟通。

“这个家庭,上有年老的爷爷奶奶需要照顾,下有一个年幼的妹妹,父母的压力大,对孩子期望很高,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吴智琴表示,在明白自己对孩子施加的压力、造成的影响后,家长马上做出了改变,他们不再过度责备孩子,还鼓励他多参与家庭事务,认可他的付出与进步。孩子慢慢积累起成就感,找回了自信,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系统思维,家校联手助力成长

“有家长曾问我,怎样找到孩子的心理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在我看来,人通过行为、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就像冰山浮出海面的一角,表象的东西容易被看到,但海面下的部分才更庞大、更接近本质。”胡迟以此为例谈道,“每个人都成长在系统中,从最开始的一个小黑点,发展到最后不可收拾的一盘棋,一定是‘成长系统’出了问题,我们需要回过头看孩子是在一个怎样的系统中成长起来的。”

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场所,家长与老师需要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用系统的视角来看青少年的发展,要求我们关注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成长。”胡迟指出,“家长与老师增强交流、相互协助,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当下的心理状态、情感、态度和想法。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合理表达,用尊重与包容为他预留成长的空间。”

青春期的孩子正经历着身心的剧烈变化,他们会因为人际交往经验不足而跟同学发生矛盾;也会因为青春期的萌动和没有正确认知,而产生惭愧心理或早恋行为;或者会因为成绩的下滑感到挫败、压抑,甚至厌学;还会因为太过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而烦躁或自卑……蔡宗欣就自己多年来对学生的观察指出:“这样的孩子通常在学校里表现得内向、胆怯,但也有个别孩子习惯将情绪藏起来,他们在与同学、老师交流时表现得开朗活泼,独处时才愿意释放情绪或者用文字、图画表达自己的心声。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孩子的问题。”

学会“求助”是蔡宗欣对家长们提出的要求,他表示:“遮遮掩掩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对于已经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孩子,家长一定不要有‘病耻感’。出现问题重要的是想办法解决,在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后,家长需要主动请专业的心理老师或者专业机构来帮助孩子,要相信科学的力量,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

“鉴于对孩子心理问题的关注,学校配备了心理咨询室,也会有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指导,定期为孩子进行心理测评。”吴智琴补充道,“班主任也会教孩子们疏导情绪的方法,如果学生感到烦躁、压抑或难过,可以多跟朋友吐槽,也可以跟班主任倾诉,或者去心理咨询室,与心理老师聊聊天。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家长与老师一定要及时交流,互通孩子的情况,分析孩子的问题,双管齐下地找方法、做改进。”

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则需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在校时,长期情绪低落,经常会无缘无故地哭泣,学习时也很难专注,成绩下滑很厉害。而在家中,家长也发现他畏光、寡言,做作业时常走神,时而情绪崩溃。学校心理老师对孩子进行了评估,建议家长带孩子就医。”贺念分享道,“好在家长足够重视,孩子在经过3个多月的系统治疗后,有了明显好转。回校后,家长也继续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就这样,孩子终于解决了心理问题,变得开朗起来。”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