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守望成长,学做“知心父母”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18期(总第3883期) 导报一版

乖巧、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有什么区别?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为解答家长困惑,培养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青少年,近日,资阳市教育和体育局联合新华文轩家长学校在四川省乐至中学开展了一场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北京汇文中学教科研室主任、心理教师,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常委胡迟以“如何防范与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为主题,向线上线下的家长讲解知识、提供方法。

顺应天性,遵循成长的规律

        “健康的人是什么样的?身体健康的人心理也健康吗?”胡迟引用来自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HO)的定义,为家长们展示了“健康等式”,她表示:“达到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还需要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这三者缺一不可。”明晰标准,才能进一步去探讨在成长过程中,人的身心会遇到哪些挑战。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表明,身体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发育过程中,各器官、各系统发育速度有所不同,如神经系统发育先快后慢,生殖系统发育先慢后快,体格变化有两个快速发展期,免疫(淋巴)系统到达峰值后会逐渐下降。”胡迟特别指出,“我们都希望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事实上,这可以通过后天锻炼实现。增多、增强大脑里的神经元连接能让大脑反应越来越敏捷,学习、记忆、运动都是锻炼大脑的好方法。”简言之,头脑越用越聪明,没有笨孩子,只有不爱动脑筋的孩子,所以,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给予他们更多开放性的选择。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胡迟引用“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人生八阶段论”向家长们讲解了人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发展特点和中心任务。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再到成人晚期,每一阶段,人们都会经历不同的社会心理危机,积极、顺利地解决它们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进入青春期,同伴关系在孩子眼中愈发重要,同学聊天时不经意的一句话,都能使此阶段的孩子纠结很久。“孩子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追问‘我到底是谁’。此时,获得对职业、性别角色等方面的同一性对青少年而言至关重要。”胡迟指出,让青少年加强职业方面的探索并不是让孩子去打工赚钱,而是让他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为他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准备。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创造未来更幸福的生活。

“男孩小时候淘气,将来长大会很好;女孩小时候淘气,将来长大会很巧。”借一句俗语,胡迟安慰了家长们焦虑的心。她表示,孩子的成长需要遵循其内在规律,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才能不浪费孩子们成长中的每一寸时光。

及时治疗“心灵的感冒”

“现在的物质条件,孩子们可谓是要什么有什么,娇生惯养反倒心理还总出问题。……”面对青少年群体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精神压力大等情况,不少家长感到纳闷:孩子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安乐窝”里,怎么还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不理解、觉得“矫情”、冷处理,成为一些家长应对孩子“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方法,久而久之,有的孩子“自愈”了;有的孩子却坠入“深渊”。对此,胡迟提醒家长,“社会适应”也是一个衡量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时代背景变了,每代人的成长环境也随之改变,所遇到的困难自然也不同,一概而论会加深亲子间的代沟,产生更多误解,无益于孩子情绪状态的好转。

“父母要学会和孩子共同成长。”在胡迟看来,孩子并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既然两代人的烦恼很难类比,作为养育者的我们要主动靠近孩子们的时代,才能成为值得他们信任、依赖的大人。

不过,有些困扰只有当事人才能切身体会,即便是父母也很难感同身受。此时,置之不理或强行介入都可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应该怎么处理?

胡迟指出,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不同、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才能在适当的时机给出合理引导。“体像问题是青春期孩子的常见烦恼。”胡迟举例,进入青春期,孩子会非常关注自己的外表,用个性化的穿搭、精致的装扮来标记自我,获取外界关注。发现孩子存在体像烦恼时,家长们也迎来了教育的契机。

此时,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外在形象的塑造上,这是正常的、暂时性的“失焦”。家长要学会避开外表这个“错误焦点”,最好的做法不是批评或发表评价,而是视而不见;同时,大力表扬孩子内在品质、创造力、优良习惯等方面的闪光点。青少年很容易受到积极引导的感召,转移他们关注点的同时,也完成了鼓励与赋能。

“除了体像烦恼外,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还包括社交恐惧、学习障碍、适应困难、抑郁或焦虑状态等,但问题不等于病症,‘亚健康的状态’就像是心灵患感冒,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及时发现、积极干预,是能够有效调整的,走出低谷的青少年也将从中成长,获得更强的‘心灵免疫力’。”胡迟说。

养育方式决定孩子的未来

爱顶嘴、脾气爆、不听话……被问到“认为孩子身上存在什么问题”时,家长们纷纷开启了“吐槽模式”,胡迟则以自己和儿子的日常为例,向家长们传授了与孩子“站在同一战线”的妙招。

“家长要沉下心来和孩子做平等的交流。”胡迟告诉家长,“我与儿子基本上无话不谈。有一次聊天时,我就他的事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不过他并不需要,也并不想听。我没有生气,而是和他商量:妈妈只是提出另一种方法供你参考,不一定要按我说的做,你可以考虑一下。”果不其然,儿子认真听完了她的建议,两人还就各种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开放式的聊天,能更好地了解孩子,为他的需求给予适时的支持。”胡迟总结道。

同时,胡迟建议家长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与孩子相处。青春期孩子的逻辑思维、理智水平还在发展中,所以,他们经常会有很强烈的情绪表达,但那更多的是“一时气话”,并不代表孩子真的粗暴无礼、不明事理。

“家长的情绪不能被孩子带着走,此时就算与孩子吵赢了,从教养孩子的角度来看,还是以家长的失败告终。”胡迟认为,家长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只发问不反驳”的机制,多听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一定会听到孩子越来越多的心里话。

不与孩子在情绪上交锋,并不代表时刻避免冲突的出现。发现问题并指出,针对分歧各抒己见,也是在表达对孩子的关注和接纳。“孩子会从冲突事件中学会调整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与方式。冲突不是各说气话,而是为了更好地协商,以及思考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双方可以做出怎样的改变。”胡迟说,“慢慢你会发现,家人间说话的声音都变小了,有时候你递一个眼神,孩子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降低刺激量,才会增强感受力。”

胡迟还细心地考虑到许多家长心中存在的“面子问题”。有时候,家长习惯占据强势、主导位置,认为自己要比孩子更有能力、更有气势才有“家长的样子”,实则不然。胡迟直截了当地指出:“一个家族要一代比一代兴旺,必须要让后代超越前代。在家庭中,我们不妨多创造这样的机会,允许孩子在一些方面超越自己。当他做到时,及时地鼓励、不吝惜夸赞,会让孩子充满前进的动力,成长为一个更加有担当的人。”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