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正面管教为教育减负

■肖翠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19期(总第3884期) 导报四版

《正面管教》

[美]简·尼尔森 (Jane Nelsen)  著

玉冰 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6年7月ISBN:9787550268517

■肖翠

我读《正面管教》,有醍醐灌顶、相见恨晚的感慨;读完书,有疑虑尽释、轻装上阵的畅快。

该书是美国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的著作,被誉为管教孩子的黄金法则。读完以后,我深以为然,并相信,无论父母还是老师,掌握和运用正面管教的教养方法,一定可以为教育减负。

书中介绍了大人和孩子之间的3种主要互动方式:严厉型、娇纵型和正面管教型。严厉型的互动方式表现为家长干预过多、过度控制,孩子往往是屈服而非认同;娇纵型的互动中,孩子自由度过高,规则意识较弱,教育影响力难以奏效;正面管教方式下,孩子守规矩,也有自由,参与度高,能得到尊重,也能积极合作。无疑,正面管教的效果是我们共同期待的。因为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方法,孩子在和善的气氛中,主动地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严厉型”和“娇纵型”的教养方式,显然弊端重重。

合上这本书时,我不仅想起 A同学,他是一个在严厉型管教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A同学是班里同学的“眼中钉”,因为冷漠自私、爱撒谎,他总是被针对和排挤,同时,他还经常出言不逊、行为粗暴,曾多次与同学发生拳脚冲突。

在多次家校交流和教育引导 A同学的工作中,我了解到: A同学自小就被父亲严格要求,事无巨细,父亲都要干预和做主。只要他被同学或老师告状,父亲通常归咎于他,轻则臭骂,重则暴打。这种严苛而又简单粗暴的管教,在孩子小学时很奏效,但孩子上初中后, A爸爸就越来越力不从心了。……A的一次离家出走,总算使得他开始反思。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家庭成长环境中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所以 A同学才难以信任他人,以致自私和冷漠;因为没有被温柔以待,所以他暴力对待他人;因为父亲简单粗暴地教育惩戒他,所以他也用暴力保护自己。

严厉型管教下,教育的氛围往往是剑拔弩张的,惩罚是教育者常用的手段,而惩罚结果看似立竿见影,实则“反噬”深重。被惩罚后的孩子可能会很快又犯同样的错误,且频率越来越高,惩罚后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毕竟面对大人的严厉惩罚时,他们只是为免遭更重的惩罚而选择屈服以自保,没有心悦诚服又怎会痛改前非。长此以往,孩子容易逆反,渐渐地也学会了以撒谎来推卸责任,逃避处罚,甚至以暴制暴。唯有正面管教,教育的效果是积极的、长期的,因为它唤醒的是孩子内心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是在教会孩子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何正面管教?结合书中的观点,回顾自己的育人历程,我有些许领悟和感慨。

第一,和善坚定,倾听尊重,律人之前先育己。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应该是以人为本的。面对犯了错的孩子,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痛骂,剥夺了孩子陈述事实的权利;不明事实真相,不问孩子内心所求,自我陶醉似的一番语重心长,感动的只有自己;山崩海啸似的怒吼咆哮,镇住了纷乱的局面,也震惊了不知所措的孩子……家庭和学校中,我们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都必须以尊重为前提,只有在和善的氛围里,沟通才可能是愉悦的、有效的。被尊重的孩子,才更容易产生自我认同感,生发出责任感,进而愿意积极配合教育管理,参与各项决策,主动解决问题。

第二,适度闭嘴,慎用惩罚,唤醒自省培养自律。日常教育生活中,说教是我们常用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用得好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得不好就叫“啰嗦”,这样会培养出许多“左耳进右耳出”的“厚脸皮”。而如果说教无用,我们可能就会采取惩罚措施了,但惩罚可能会使我们赢了孩子,但绝非赢得孩子。“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和唤醒”,引导孩子明确目标,主动制定成长规划,自觉约束和要求自己,才是教育孩子最应该做的事情。

第三,交流有方,育人有法,妙用语言巧施教。“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侮辱人格尊严的语言一定不能用,打击和否定性的语言也极具杀伤力,我们应该多用正向鼓励性的语言。要让孩子完成某项任务,如果用“你必须怎么做”“你应该怎么做”等命令式语言,可能会遭到孩子强烈抵触,命令式语言会触发他的叛逆开关。如果换成“你该怎么做呢?”“你认为这样做可以吗?”等启发式、商讨式提问,会激发孩子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被尊重的氛围下,孩子的责任心被唤醒,自律意识也易被激发。叩开了孩子的责任心,再不失时机地正向鼓励,必然会为孩子达成目标助一臂之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人父母和为人师者,要想在教育的道路上从容自若的话,不断学习才是不二法门,认真阅读《正面管教》并加以实施,定会助益良多。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