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课程:把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

■成都市双流区机关幼儿园 万莉 陈翠莲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20期(总第3885期) 导报三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儿童在3-6岁的学习发展中,会通过周边环境和文化教育形成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知和感受,我们尝试从园本文化建设出发,创设以“正、趣、美”为特点的环境,设置传统文化主题性功能空间,在对古蜀文化、瞿上文化、槐轩文化等地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开设了独具魅力的拓展课程,主要包括民间游戏、民间艺术和民俗节日,在真实的场景和活动中,让幼儿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浸润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快乐健康成长。

一、开发民间游戏课程,让幼儿在传统游戏体验中快乐成长

川西民间游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土教育传统的精华,更是园所幸福文化的重要达成路径。民间游戏有着耗费成本低、低结构化的特点,恰好可以顺应幼儿园有限空间的条件。民间游戏不断在实践中被迭代改良,包含着大众的无穷智慧。“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跳房子”“皮筋”“打沙包”等多种传统民间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社交能力、规则意识与创造力。

为更好地开设有趣味性、吸引力的传统民间游戏,教师要深入了解民间游戏起源、文化背景基础上,亲身参与体验这些游戏,科学认知游戏特点对接幼儿年段基础上,“旧瓶装新酒”,改良创新游戏音乐、节奏、形式等,并广泛搜集、科学筛选,建立幼儿园民间游戏资源库。同时,园所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游戏,以混龄方式开展,并做好对幼儿游戏时的观察与指导;注重通过民间游戏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比如合作、适应性;开展围绕某类游戏的专项教研,以便能更好地发挥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

二、创编民间艺术课程,让幼儿在传统艺术滋养中健康成长

中国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形式各样,它反映着特定区域大众的整体审美和风俗习惯。川西民间艺术包括民间表演艺术、民间造型艺术、民间语言艺术和民间综合艺术,它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知识,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幼儿园首先结合本地自然、人文资源、教师兴趣、特长以及幼儿年龄特点及兴趣等,进一步筛选了童谣、剪纸、扎染和皮影等富有教育意义且童趣的活动内容。如成都童谣《王婆婆在卖茶》《胖娃胖嘟嘟》等,其诙谐、幽默、带有“嗲”腔的四川方言,让儿童在学习语言核心经验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感受富有浓郁文化底蕴的川西民间语言艺术;“川剧变脸”,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将民间艺术有机地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游戏、运动、学习之中,能够增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体验感,并认同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而建构对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对家乡文化的认同。

三、实施民俗节日活动课程,让幼儿在传统节日文化浸润中茁壮成长

川西地区的传统民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呈现出浓厚的民间色彩。幼儿园的民俗节日主要包括重要传统节日和园本节庆。基于幼儿园条件在特定时间开展节日庆祝的活动,有利于让师幼积累幸福的体验。传统节日及其文化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如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活动时,利用绘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去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中秋节开展打月饼活动时,一起欣赏嫦娥奔月的故事,去感受古代人对天空、爱情的浪漫想象。除了这类法定传统节日,园本节庆还包括追随幼儿兴趣、拓宽幼儿视野而设立的节日,如“踏春节”,我们了解山东潍坊的风筝节,自制风筝和开展放风筝活动,不仅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更能促进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增强集体凝聚力。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近年来,双流区机关幼儿园正是通过开展川西民间游戏、民间艺术和民俗节日等为代表的拓展性园本课程,增强幼儿的幸福感、体验感,为民族复兴大任奠定基础,呈现园本文化建设的新生态。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