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 一起长大

■薛春霞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21期(总第3886期) 导报二版

很多家长都有一种感觉:孩子小时候乖巧懂事,怎么越大越不听话了?以前孩子各项全能,怎么现在都不感兴趣了?当家长有这样的疑问时,有没有想过,你是否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呢?孩子逐渐长大,你“长大”了吗?

朱永新曾说过,家庭教育才是我们整个教育链的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作为家庭教育的责任人,家长们该如何有质量且科学地跟孩子一起“长大”呢?

放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

儿童是在不断成长、改变的,他们就像一棵小苗破土而出,只有给他充分自由的生长环境,足够的阳光雨露、适宜的土壤,才能让他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家长要相信孩子,学会放手,多给孩子自我掌控的空间,给孩子足够的探索机会。

儿子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我怕他摔着,一直紧紧扶着自行车后的架子,这样沿着空旷的路段骑了几圈后,他就要求我放开手,让他自己试试。可我却放心不下,还是一直紧紧跟着他,哪怕我累得气喘吁吁,也要小跑着跟上他。没想到孩子根本不领情,还埋怨我不相信他。当我赌气不管他的时候,才发现他竟能自己骑着车来我跟前炫耀了。我在惊奇的同时开始观察他是如何坐上车座独自骑车的:他先找到一个稍高处地面的台阶,双脚站在上面,把车轮尽量靠近台阶,然后一只脚抬起来跨过横梁踩在脚蹬上,坐上车座,双手握把,注视前方,使劲一蹬,车轮转动向前滚去,另一只脚马上跟上,踩在脚蹬上,车把、身体一起摇摇晃晃,似乎要翻倒,我站起来想要跑过去的时候,儿子已经找到了平衡点,调整了身形,稳稳当当向我驶来。原来,孩子的能力不可小觑,只有家长放手,孩子才会成长得更快。

放心,相信孩子的能力

孩子小时候最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和肯定,有句谚语说,“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家长要珍惜孩子每一次成长的机会,欣赏他们的言行,少抱怨、指责孩子。

儿子第一次做菜时,我们选了最简单的凉拌黄瓜。儿子按照要求洗、切、拌之后,请全家人品尝,孩子爸说了一句:“切得太厚了,不入味。”顿时让孩子懊恼,想去重新做一盘。我和孩子奶奶连忙说:“不急,我们还没品尝呢。”儿子一脸期待地看向我们。我夹了一块比较薄的黄瓜片,先仔细欣赏,赞叹孩子切的黄瓜圆溜溜的,厚薄刚刚好(太薄了真怕他切到手)。奶奶专门夹了一块厚一点的,吃后告诉孩子,他做的凉拌菜有“天才的味道”,因为盐放得刚刚好,不咸不淡。正是这样的欣赏,让儿子在那一段时间迷上了做饭。当凉拌黄瓜、凉拌云丝、凉拌松花皮蛋这些凉拌菜做得越来越顺手的时候,儿子又开始了炒西红柿鸡蛋、炒辣椒圈等热菜的尝试。我们只要负责在旁边观察,注意有没有安全问题,其他的都放心让孩子独立完成。

现在,我们去旅游,攻略都交给儿子来做;出去吃饭,也请儿子帮我们点菜;他在家鼓捣着修电扇、修遥控器时,我们也从不担心他修不好,大不了再重新买一个。正是这样的信任,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男子汉。

让兴趣成为爱好

现在很多家长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丰富孩子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都是从家庭开始的。

一开始,我们让孩子阅读,我家孩子是排斥的。后来我仔细观察发现,当时孩子的识字量还很少,我们给他读的虽然是注音版的图书,但他读起来也觉得没意思。于是,我就跟孩子一起读,读完之后,用孩子的语言交流书中讲了什么故事,再一起模仿书里的人物,把故事演一演,想象后面的故事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有时候,我会发现孩子偷看后面的内容,为了跟我一较高下——谁猜的结果比较准。阅读兴趣就这样培养了起来。

像读书、下棋、打球这样的爱好,我们不能以命令的方式让孩子去做,而应该陪着孩子一起,从兴趣的角度出发,让孩子先入门。当孩子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久而久之,自然会变成爱好。因为要引导孩子,我也开始拿起书本阅读,跟他一起下象棋、打羽毛球,这些都成了我俩共同的爱好。

现代科学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当家长敢于放手,相信孩子,孩子的潜力就会被无限激发。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