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内驱力,让孩子学习主动又高效

本报记者 张文博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21期(总第3886期) 导报一版

家长在陪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面对的最棘手问题,就是孩子自觉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比如,对学习提不起劲,一学习就开始磨蹭、拖延、注意力不集中,有点时间就想着玩,不会主动学习。……这些表现总结起来就是缺乏内驱力。对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祉妍从学习动机、外在奖励等角度,给家长提供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的良策。

学习动力是决定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

在陈祉妍看来,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孩子的智力、教育教学的质量、学习投入时间和学习动力。其中,最容易改变的是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动力。但是,当孩子的学习动力出现问题时,即使他付出再多的时间,收到的效果也差强人意。

当我们对某个主题或领域感兴趣时,大脑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记忆也会格外深刻。比如,一个特别的笑话、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即使经过很多年都让人记忆犹新;与此相反,当我们对某学科无兴趣甚至厌恶,哪怕背诵很多遍,仍然是背过就忘。因此,学习动力才是决定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在同等的学习时间下,增加学习动力,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缺乏动力?陈祉妍将学习动力分为内在驱动和外在奖励两种,而明白“为什么学习”是激发学习动力并持之以恒的关键。

“内在驱动是指源于内心深处的学习动力,它是一种自发的、真正的激情,而非外部奖励或压力所驱使。内在驱动的学习更加持久和充实,因为它来自于我们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陈祉妍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三个主人公举例:兰彻对机械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法罕并不想学工业设计,只想成为一名野外摄影师;拉加的目标是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三种不同的学习动机造成三人不同的学习效果:兰彻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法罕和拉加虽然学习也很努力,但他们总是排名倒数。

对此,陈祉妍表示,首先,兴趣是内在驱动的核心,这种兴趣源于我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它激发我们去探索、深入研究和了解更多。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动力:我对什么感兴趣?我想要了解什么?

其次,价值观也是内在驱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习与我们的价值观一致时,它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例如,如果你关心环保,学习环境科学可能会成为你的内在驱动,因为你认为这个领域有助于解决地球面临的问题。因此,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目的和动力。

最后,目标是内在驱动的重要元素。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这些目标可以是长期的,如成为一名医生;也可以是短期的,如学会一门新技能。不论目标的大小,它们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慎用外在奖励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然而,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孩子的内在驱动并不总是足够的。这时,有的家长往往采取外在奖励的方式。陈祉妍提醒家长,一定要慎用外在奖励,尤其是用金钱和物质去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家长有时候会陷入误区,觉得给孩子一些奖励是有用的。比如,当你公布一个超级大奖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很兴奋,并为此付出努力。”陈祉妍指出,这种努力是短期的,有时候甚至短到一个小时都持续不了,因为外在奖励只能带来短暂的兴奋状态。紧接着,副作用就来了:孩子会不断要求更多奖励;孩子只有在奖励的推动下才愿意完成任务;孩子会不想努力,不愿挑战难度更高的事情。

生活中,家长们给孩子的奖励往往是:考试成绩提高多少分,考试排名提高多少名,就给孩子相应的奖励。不难看出,这种奖励针对的是学习成果,而不是学习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更容易忽略学习过程。“他会更急功近利,想越过学习的漫长过程而去获得那个结果,这其实不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陈祉妍说,正确的做法是奖励孩子为结果付出的努力。当“努力”经常收获外在奖励时,它会成为一种二级强化,并逐渐成为内在奖励。也就是说,“努力”这一态度本身,可以通过奖励来强化,当“努力”得到强化后,孩子不需要外在奖励,也会主动付出努力来完成一件事。

此外,外在的奖励还会破坏内在的动机。心理学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三组孩子进行绘画测试, A组给预定奖励, B组给随机奖励, C组无奖励。实验结果表示, A组预定奖励的孩子表现得最差,因为奖励破坏了他们的内在驱动力; B组随机奖励的孩子表现得最好,但只是短期的效果,并且他们的兴趣会逐渐被奖励替代; C组无奖励的孩子表现为中等,但是长期来看,无奖励有利于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这个结果证明了有奖励和随机奖励,都会一定程度上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更可怕的是,有些家长在不自知的情况下错用、滥用奖励,让孩子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果学习只是为了得到奖励,最终他会觉得学习是个苦差事,进而厌恶学习,恨不得马上逃离。”陈祉妍告诫家长,当我们想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时,要谨慎使用外在奖励,它表面看起来好像有点用,但往往弊大于利。

内驱力在一次次战胜困难的过程中积累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陈祉妍说,当我们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会产生焦虑、自责、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这是心理上的“痛”;除此之外,我们也会感到生理上的“痛”,比如疲劳、眼花、出汗、身体僵硬等不适的状态。但是,在“痛”的同时,如果孩子有一定的耐受力,就可以承受住“痛”继续解决困难,最后取得成功。

当孩子走到这一步,其实已经不太需要外在的肯定和认同,因为战胜困难的过程就自带奖励。但有的孩子需要外在的肯定,这时,家长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你能这么坚持努力真的很棒。”也可以说,“我相信,就算不用我夸奖,你也会感觉到自己很棒,同样,我也觉得你很棒。”

“内驱力真正的形成方式就是每一次克服困难获得成功。”陈祉妍希望孩子能够慢慢形成一种判断:我知道自己很棒,我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我过去解决过类似的困难,甚至比这还困难的事情,我获得了成功。所以我知道,成功是需要付出汗水甚至泪水的。通过努力,通过“痛”的过程,最后我会快乐。

当孩子无法克服困难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办?陈祉妍表示,我们要成为孩子的拉拉队,要成为他登高的一个扶梯,渡河的一叶扁舟。当孩子产生恐惧、厌倦,觉得自己不行、做不到的时候,家长要给他加油鼓劲。

除了加油鼓劲,家长还要给孩子一定的帮助。从学习方法的辅导,到更具体的解题思路的提示。陈祉妍将其比作“摘苹果”,如果孩子踮脚、起跳都无法够到树上的苹果,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梯子”、一个“台阶”,或者让孩子骑在自己的肩膀上,再去摘苹果。“他可能不是靠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摘到苹果的,但他也付出了很多汗水。所以,即使是通过外在的助力才摘到苹果,孩子也会有成就感,这就是内驱力日复一日积累的来源。”

因此,想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家长得创造更多条件,让他一次又一次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当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依然很难克服困难时,家长要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学习方法的辅导,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梯子”和“台阶”,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使他获得成功。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