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 规程 文化:集体备课实践路径

■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 苟树林 刘勇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23期(总第3888期) 导报三版

实施“课改”就需“改课”,而“改课”应当从备课切入,备课是课堂改革的逻辑起点。“减负”的最终旨归是“提质”,教学质量是果实,课堂教学是树干,有效备课才是根基。备课的有效化、专业化研究是针对课堂教学质量问题的“根”进行的改革,功夫花在备课上,方能推动课堂教学减负提质。在集体备课的实践中,我们尝试“以工具为依托,以规程形成规范,以文化为目标”,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实践新路径。

集体备课1 .0版本——

开发备课工具,让集体备课可见

研修工具是集体备课的载体,也是集体备课的成果。没有工具的备课是不完整的备课,也是凌虚蹈空的低效劳动。要让集体备课可见,必须依托工具。

1 .条分缕析,分步推进。首先,需要厘清我们原来做了什么。我们在2009年启动的课题《普通中学“3+1”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又以“三类校本课程资源”的编写为抓手,即编写《教学目标叙写化》手册,让老师们明白“教什么”;编写《备课指南》,让老师们明白“怎么教”;编写《我的课堂》,让老师们明白“用什么来教”,现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路径与校本研修工具。但我们发现,传统的备课以“教为中心”来设计,缺乏学生立场,特别是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何以知道是否学会”的审思。不管是备课检查,还是从课堂满意度调查来看,我们的备课模式及其载体都需要迭代升级。

2 .系统思考,教学合一。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学历案》编写,它相比于传统教案而言有三个鲜明特征:设计立场是学生立场、逻辑起点是学会、方案用户是学生。为了在编写中传承并融合原有研究成果,我们通过“三组长会”(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进行专题研究,进行头脑风暴,依据“康奈尔笔记法”提出了“师生共用,一案两用”的学历案编写方法,同时改变以往完全手写教案的方式,采用以“一备:集备(电子)”+“二备:个备(手写)”的形式,在融入“3+1”教学策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取学历案的基本要素,开启“学历案”编写的新思路。

3 .简约处理,开发工具。备课工具的开发是确保备课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为了减少一线老师因“茫然无措”而产生的“消极应对”状况,为加强引导和规范,学科师培骨干团队拿出了具有学科示范性的“学历案”模板,形成了“学历案”编写策略及要求,经过一个学期实践,各学科在备课指南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学科特色的《学历案》成果。

集体备课2 .0版本——

研制备课规程,让设计在课堂落地

我们意识到,“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地,关键在于解决好教案的设计和课堂的实施之间的落差。只有依靠备课规则与流程的建立,才能化解实施的困境,帮助每位教师从集体备课走向个体备课,并最终在课堂落地。

一是备课管理规程化。规程,即将工作程序贯穿一定的要求、规定和标准。“规程化管理”即将制度流程化,让各个行为主体成为流程的管理者和实践者。经过多年积淀,校本教研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制度与流程。为了使“学历案”研究和编写工作有序、有效、高质量地完成,制定了《棠外初中“学历案”校本研修管理规程》,打通“学历案”编、用、改、查的完整流程,让“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备课研究中生根。“规程”从编写原则、编写体例与要求、编写过程管理、检查标准等方面对各学科开展“学历案”编写作了规定,也明确了各教研主体、管理主体的责任。形成“教研组长检查‘一备’——学术把关;备课组长检查‘二备’——常规落实;师培骨干团队既检查‘一备’又检查‘二备’——督导改进”的三级检查机制。

二是课堂管理标准化。学校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群体化的工作,又是一种集约化的活动,学校应当主导制订相应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建立相应的课堂教学操作规范。学校课堂教学规范化管理既要起到指引与规范作用,又要具备保底功能。如果说集体“一备”是通过集体备课从教学设计上对教学提质进行第一次“保底”,那么制定课堂管理规范则是从教学实施上进行的第二次质量“保底”。备课最终要经过课堂检验,与之配套的《“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课堂观察量表》便自然形成。

集体备课3 .0版本——

培植备课文化,促进教师发展

有了备课工具和管理规程,还要创生相应的备课文化。在校本研修中,好的备课文化具有“行动”与“改进”的特性。

尊重教研主体,促进校本教研深度发展。基于“学历案”的备课实践过程中,要始终尊重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历案“二备”要求上,各学科组形成了具备学科特色的检查标准与实施要求,如:化学组提出了“一备八环节,二备八要求”,数学组增设了学历案“教师活页”,英语组形成充分结合教材的简化版学历案。在编写使用学历案三年,各备课组都形成了一整套学历案成果。

共享实践智慧,促进校本教研整体发展。教研组和备课组是学校教研实践的主体,是学校文化传承的“行动队”。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形成了教研组负责“学术引领、教研推进”,备课组负责“成果落地,质量提升”的工作思路。各教研组、备课组都有了有效的教研活动机制,也不断创生出好的研修策略。学校也为教师搭建了多种展示、交流平台,包括备课组汇报展评、教研组汇报展评、年级组定期交流活动等。这些活动促进了备课智慧的共享,成为了学校备课文化的一部分。

践行“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以来,从工具到规程,再到文化,我们还将继续协调工具的科学性与规程的灵活性的关系,达成备课共性与教师个性的和谐共处。

【本文系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教育)开放课题“初中智慧课堂的应用场景实践研究”( ZN-ZL2023 A03)成果】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