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式”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

■成都市鼓楼小学 雷妮娅 王雯娟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23期(总第3888期) 导报三版

近年来,我们以于漪老师的“一课三备”和薛发根老师的“一课三磨”为蓝本,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校本教研形式的改进探索,开启“三三式”校本研修序幕。

一、什么是“三三式”校本研修

所谓“三三式”,就是以教师个体的“三次备课”+团队的“三次磨课”+专家引领形成沉浸式的闭环式的校本研修形态。

“三次备课”:一备指的是在不查阅任何教参教辅的情况下,只研读教材的备课。这样不仅能迅速提升青年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而且还能更好地去运用教材,形成自己的理解。二备则指通过查阅书籍资料,对一备中的不足查漏补缺,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这时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偏理想化的,并没有落实到学生,因此才有第三备。第三备时,教师把上课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记录,寻求弥补不足的方法与途径,充实教学内容,优化知识吸收,并反思总结。

磨课前,教师们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有很清晰的认识,集体磨课时大家集思广益,对教案进行个性化修改、加工,然后形成初案,试讲并完成一磨、二磨、三磨。“三”是指磨课教研的时间和次数,也可以说是磨课的多个维度和指向,还可以指三方参与者和受益者——上课教师、听课教师和学生。教师试讲的形式也多样化——无声试讲、小班试讲、大班试讲。多次试讲后不断总结反思,再完善教案。最后,专家进校点评,指导、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三三式”校本研修流程

以数学组为例,我们形成了如下流程:

1 .组建磨课小团队(老带青)。为达到有效教研的目的,数学组以每位青年教师为核心,组建磨课小团队。青年老师根据“一课三备”的备课形式认真研究教材,写出教学设计和详细教案,老教师则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师个人教学素质等全方位把关,为青年教师保驾护航。

2 .小团队磨课。老教师把守第一道关卡后,授课老师和其他三名青年教师再“小团队磨课”。①集思广益,优化课程。聚焦课程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的设定,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目的,及时发现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投放,以及课前课中课后作业的设计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商量出更好的策略,授课老师能根据探讨结果,优化课程。②熟悉教案,分工合作。其他老师事先要熟悉教学流程与环节,后续不至于毫无准备地进入教室听课。听课前,团队成员分工合作,从作业设计、教学环节与目的、学生生成及知识掌握程度三方面关注课堂,评课时老师们根据各自关注的重点,畅谈课堂中的得与失。

3 .小班试讲。在班级、学生有限的情况下实行“一课三磨”有困难。几番商议下,团队决定选择16名学生代表组成“小班”进行第一次试讲。试讲之后,团队积极开展评课活动,大家本着负责的态度,畅所欲言、认真点评。

4 .大团队磨课(专家指导)。大团队听课议课是数学组全员参与、全员卷入的一种形式,通常邀请有经验的老教师、教研员、领导或专家指导点评,让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对课程有更多的认识,授课教师听取适合的建议之后及时分析反思,适时地采取优化措施,对教案进行第4次修改,最终录制成精品课程。

根据数学组“一课三磨”教研形式,每位青年教师的课至少经历了“老带青——小团队磨课——小班试讲——大团队磨课(专家指导)”4次磨课后才录制成学校精品课程。

我们认为,“三三式”教研,在立足真问题、开展真研究的基础上,带动了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建立了以指导教师的专业实践为目标的教研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