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备课如何走向专业化

■华蓥市双河小学 姚卓香 龙艳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23期(总第3888期) 导报三版

继“双减”政策实施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施行,推动着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进行。新课标中提出的“实践育人”“核心素养”,强调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要求。

一、直面问题,明确方向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着诸多不足。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刻板化的教学,只关注自己讲什么、怎么讲,忽略学生的差异化需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个体经验,轻系统知识;重教师主导,轻学生活动;重个人备课,轻集体讨论。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针对小学语文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实施小学语文备课专业化势在必行。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素养本位”,语文教学要由设计教学问题转向设计促使语文学习发生的真实情境。在情境设计中,教师要转变教材的使用观念,做好课程内容的转化与研发,进行资源统整,通过设计丰富、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语言体验,使学生的知情意协同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前要进行专业化备课。

二、对标课标,形成策略

首先,更新教学理念。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材观,建立新课程意识,真正理解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师要研读教材,对教材进行整体性对标梳理,依据现有教材的单元理解教学内容,结合单元目标设定教学目标,创新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其次,整合教学资源。新课标强调课程整合,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具有单元整体意识,要深入剖析教材,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每课、每个学习内容置于单元整体框架中去考虑,构建整体的课程教学设计。我们既可以按照教材的基本单元构建学习任务群,也可突破传统教材编排,按照现实需求去构建全新的学习任务群,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完成课程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资源、教育软件、教育电影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积极寻找和筛选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并灵活运用到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目视化的课堂、定制化的学习方案、个性化的教学课程等。可以选择更受学生欢迎的故事书、图书、影视剧等,并通过这些教材来设计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

最后,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在备课时要策划好知识如何呈现、课堂如何组织才能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为学而设计教。要让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相融,不断更新语文教学的情境、拓展语文教学的渠道、整合语文教学的信息。因此教师要以问题和活动为切入点,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经典诵读比赛、读书分享会、辩论比赛、新闻采访、演讲比赛、研学旅行等,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还要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简单走向深入。

三、关注“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语文学习任务群倡导“整本书阅读”。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段、学习任务群的具体要求,将单篇文本教学、群文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等不同课型有机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如教学《草船借箭》,可以先引导学生对题目质疑,让学生自主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是怎么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如期借到箭的。学生在读、说、议、写中理解了课文,感知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诸葛亮的故事,继而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乃至古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上。

新课标强调“综合学习”,提出了“跨学科学习”方式。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以语文学科为基础,保持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多维链接综合实践课程、科学课程、美术课程、音乐课程等,注重学科间的知识关联,让学生在更生活化、更开放的学习情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走向跨学科的协同育人。如以“四季之美”为主题进行跨学科学习,可以在语文课上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涉及自然科学、美术、音乐、数学等多学科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不仅会加深学生对四季的认识和体验,还能让他们在不同学科间建立关联,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学科间的整合,培养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全面推进备课专业化进程,深度融合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文教育,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和教学效果,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