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成长“连心桥” 共筑融合“心通道”

■李义群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24期(总第3889期) 导报二版

青春期的孩子,普遍存在自我意识高涨、情绪波动大、独立意识增强、叛逆等心理特征,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利用各类沟通交流工具搭建“连心桥”,帮助青春期孩子卸下“防御”和“伪装”,收获来自彼此信任的惊喜和感动。

搭建“网络连心桥”,拓宽沟通广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一方面,青春期有的孩子自制力差,极易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等虚拟世界,滋生“网瘾”,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网络改变了社交方式,开阔了视野,有助于青少年发展和形成开放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在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的同时,我们可以把网络作为师生交流、亲子沟通的重要平台,搭建“网络连心桥”,在减少孩子心理压力前提下交流,效果更为明显。

我曾遇到“ F同学国庆假期失踪事件”。该女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因家庭琐事,假期离家出走,拉黑了所有家人的联系方式并拒接电话,家人找寻无果,着急求助于我,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了 F同学的微信,没想到顺利通过了好友申请。保持微信联系成了找寻 F同学的唯一途径,我以夜深天冷为由,请她自拍一张照片,确定了她的人身安全,再以帮助她订酒店、教她深夜在外如何防范坏人等方式继续跟她套近乎,跟她分享我亲身经历的挫折和心路历程,让她渐渐放下戒备心理,消除了“敌意”。在我真诚的劝导下,她解开了心中的“疙瘩”,最终,我和家长一起顺利接回了孩子。节后返校,按照我们的“网络约定”,此次事件成为我俩之间的秘密,我们的距离也越靠越近,直到现在,逢年过节,我都能收到 F同学温暖的祝福。

搭建“笔尖连心桥”,延展交流深度

针对青春期孩子情绪波动大等特点,老师和家长可搭建“笔尖连心桥”,通过文字与孩子真诚交流,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青春期孩子的“公然挑衅“,是老师和家长时常遭遇并需要直面的教育难题。一次上晚自习时,我看到 Z同学再次违反校规穿着短裤时,便脱口而出责备道:“跟你说过了,不要穿短裤到教室里来!”没想到,该生直接回怼道:“不可以吗?班主任了不起呀?”本是出于关心的提醒,竟因为责备的态度换来了学生的公然挑衅。冷静之后, Z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莽撞,主动递来了道歉信,我也向他检讨了自己作为老师没有控制好情绪,跟他道了歉,我们就此握手言和。

事隔不久,调皮的 H同学因给女同学起外号被我批评后,公然与我“约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与学生的沟通出了问题,班上的浮躁之风愈加盛行,必须及时扭转。在接下来的主题班会上,我给学生们布置了写一篇主题周记的作业,内容是谈谈自己对“什么是真正的内在美”的认识。

这份作业,成了师生敞开心扉交流的平台——“老师批评我们是为我们好,我们应该尊重老师。”“所谓美,是在品德高尚、行为习惯良好等内在美的基础上,加上干净整洁的外表,才是真正的美。”这两次与学生的冲突,在周记中得到化解并升华,周记也成了我与孩子们的“交心本”。笔墨流转之间,我们的感情从“单向输出”变成了“双向奔赴”,我们之间的交流也从无话可谈变成了无话不谈。

搭建“家校连心桥”,加强育人力度

青春期孩子独立意识增强,渴望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需要家校携手,搭建起“家校连心桥”,发挥家校的同盟军作用,共同守护孩子的成长。

班里一个女生 T同学,性格腼腆,学习认真踏实,但成绩却始终上不去。一次与 T同学谈话问及原因时,她委屈的泪珠夺眶而出。这时,我联想到每次跟家长反馈学习情况时听到的话。家长在电话那头经常抱怨“天天跟她说要好好读书,就是不听话。”哪怕孩子学习进步了,也只换来“她这成绩考高中怕是恼火哦”等类似的话。 T同学的问题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能力缺少正确的认识,盲目认为孩子没有考好就是不听话导致的,家长的不信任,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让孩子深陷“苦读书,读苦书”的恶性循环。

找到症结后,我向家长详细描述了 T同学在校的学习表现,告诉他们对待孩子的学习要以鼓励为主,不比成绩,多看进步。经过多次深谈,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有了明显转变,T同学放下了思想包袱,积极克服学习短板,接连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她在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周记里这样写道:“谢谢您跟我爸妈沟通,教会他们怎样做家长,他们现在懂得理解我,让我感受到太多温暖,我可以没有包袱地冲刺中考了。希望未来能像您一样,永远兴致盎然地与世界交手,走在开满鲜花的道路上。”

在家校协同共育中,我有意识地主动与家长沟通,不定期在班级微信群里分享家庭教育相关的文章,让家长了解更多智慧育人的方法,通过微信、电话、家长会等方式常态化沟通,反馈学生表现,与家长形成共育合力。结合校情和班级实际,我还尝试开设了家长讲堂,邀请家长担任“老师”,在家长会上分享育儿经验,参与班会、联欢会等班级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沟通,培养家长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更加理解、信赖学校。

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领航人,老师和家长一起,与孩子共同经历求学途中的得失成败,一起分享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打通“心灵之桥”,是一件何等惬意的事。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