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边输液边学习”引发热议——

刻苦背后,莫让教育“卷成麻花”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24期(总第3889期) 导报一版

正值冬季,甲流、支原体肺炎等多种传染性疾病强势袭来,抵抗力较低的孩子纷纷“中招”。“感冒不是借口,学习仍要继续”,医院里,孩子们“边输液边写作业”的场景多了起来,有的医院还为此专门设置了“学生输液区”或“爱心书桌”。

与此同时,“让孩子边输液边做题有必要吗?”引发了热议。家长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又唯恐生病休息耽误学习。从中,我们不难窥见家长“不得不卷”的教育心态。本期,我们邀请到四川省心理学会应用心理专委会副主任、成都开放大学家庭教育学院副教授商雪梅,帮助家长们在“进退两难”中寻求出路。

焦虑比流感更易感染

别做“氛围组”家长

这个冬天,“左手打吊瓶,右手做习题”成为了医院里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对此,有人认为“精神诚可嘉,做法不可取”,也有人表示“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学习、休息两头空,最后还是苦了孩子”。“狠心”的家长群体也受到了声讨,“鸡娃”“老师的附庸”等批评也劈头盖脸地落下来。

“孩子生病请假期间,老师虽然没有规定必须完成作业,但也没有明确说不用做。其他孩子都在按时上课,课程进度也不会因为个别孩子请假而放慢。”章女士表示,家长既心疼又着急,都是悬着一颗心在照顾孩子,有一种无解的无奈。对于这种感受,商雪梅表示理解,她指出:“家长被教育的焦虑所裹挟,在努力‘跟上’别人步伐的同时也制造着新的裹挟。”所以,输液区中看似“学习氛围浓厚”,实则是“焦虑氛围逼人”。

天下没有不心疼孩子的父母,是什么主导着“焦虑漩涡”的方向呢?商雪梅解释:“教育中的刻板印象,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学习需要勤奋、刻苦,而休息象征着懒惰、懈怠,所以孩子们的‘脚步’不能停,哪怕是生病、受伤,只要停下就会被否定,这种否定甚至会来自于他们自己。”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孩子在地铁上写题,在公交车站背书,甚至和小伙伴约着一起出去玩,包里都要装一本练习册。冷静视之,休息是能量的积蓄、压力的释放、身心状态的调节,对任何人而言都很重要。“缺少缓冲的生活不一定是一往无前,也有可能是精疲力尽。这是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但常常忘记的道理。”商雪梅提醒家长,即便外界声音嘈杂,也不要忘了倾听内心的声音,用思辨的眼光看待周围人的做法,避免盲目跟从。

“孩子说,生病了就该好好休息,以后再补作业。”之前因为得了支原体肺炎,章女士的女儿请了半个月病假。“输液无聊的时候,孩子会看课外书,后面身体慢慢好转后,每天会读一读英语和语文,数学做一两页练习册,花的时间也不算多。”章女士表示,当时自己也担心过孩子的学习进度,但回过头来看,该补的课都补了,孩子的学习也没有落下。“该休息时就休息,关键还是看之前打的基础和平时的学习习惯。”章女士说。

“轻伤不下火线”

成绩至上是教育的“失焦”

与章女士不同,并非所有家长都“放心”让孩子休息。11月26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内科主治医师徐海军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则值班日记:一位16岁的女孩患有抑郁症,在凌晨时大量服药,刚在医院做完洗胃,母亲却问她明天还能上学吗?

这个女孩成绩一直很好,但近期总是持续情绪低落、没有缘由的烦躁,无法专注、思维迟钝,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也不想与他人社交,甚至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于是,她向老师请了4天假,调整状态。

但不上学的日子却让女孩的内心越发无助和绝望,妈妈总是反复地、小心翼翼地问她好点了没,能不能去学校;爸爸则愤怒地指责她管理不好自己的负面情绪,别人都能好好读书,为什么她做不到。女孩心中的委屈和愤怒在接到老师电话的那一刻变成了绝望,她期待一向器重她的老师或许能给予她一些关心与温暖,可电话那头也只是冰冷、严肃地问她什么时候返校。

“没有人关心、在意她的感受与处境,大家只在乎她什么时候去上学。”在商雪梅分享的另一个案例中,孩子因为“连续两天洗头发”激怒了家长,被怒斥浪费时间、不务正业。“这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思潮,为了学习,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孩子的情绪出口、对自我的关照、娱乐或者兴趣爱好,通通都被家长选择性忽视,或者严厉打压。当听到这些孩子讲述他们的感受时,我感受到的是他们深深的窒息感、无力感。”商雪梅说。

“孩子长大就懂了。”“我难道会害他吗?”“不都是为了你好。”……没有一个家长的付出可以被质疑,但单方面的给予真正考虑到孩子的需要了吗?“单方面的自我感动就像眼罩,遮住了教育的本质与真相,一个好的出发点就能合理化所有不恰当的教育行为,这对孩子而言,是不正确,也是不公平的。”商雪梅说。

学习不等于知识教育,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等同于试卷上的分数。把足够高的分数、足够漂亮的学历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而这样的失败需要孩子用一生去承受。“家长拼命地‘卷’教育,不外乎希望孩子未来能过得幸福,怎样培养出一个有幸福能力的人,才是家长需要思考、学习并为之‘下功夫’的方向。”商雪梅指出。

走慢一点

专注于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在今天,生养一个孩子仿佛早有了既定的“教育日程”:胎教、早教、双语启蒙、学习才艺、奥数班、编程课、拓展夏令营……对家长而言,“一步不落”是最万无一失的选择。

过着今天的日子,想着明天的安排,做着后天的计划,焦虑于今天对明天的影响会让每一天都无法全心投入。“不能活在当下是现代人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商雪梅指出,吃饭的时候刷网课,丢掉的是让味蕾充分感受食物的体验与快乐,再美味的食物也只能成为填饱肚子的食材。生活体验感的减少带来的是感受力的逐渐丧失,长此以往,像行尸走肉般活着,怎么能算作值得一过的人生呢?

除此以外,专注于自我价值的唤醒,学会自我关照也是家长需要与孩子共同探究的课题。“一个对自身缺乏关怀的家长,用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控孩子,一旦孩子出格,这类家长是很难接受的,因为他没有足够的个人能量去引领孩子,采取的教育方式只是权威压制,消极、负面的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商雪梅建议家长,要找到自己的所长与爱好,持续地自我发展,学会与孩子分离。

“分离代表‘你的事就是你的事,我的事就是我的事’,父母和孩子之间如果不能做到客体的分离,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病态的共生关系。孩子长大以后的边界意识会很薄弱,无法很好地控制与他人交往中的界限。”商雪梅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不应该捆绑他人。

“家长不妨更自信些,一方面通过自我提升,相信自己能给孩子更科学合理的教育,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资源条件,有足够的智慧可以做他的榜样。另一方面,家长也要相信孩子,所谓的‘不管不行’是对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不信任;处处护着、帮着,是不相信孩子可以独立完成挑战与任务。”商雪梅希望家长明白,在爱与信任的包裹中长大的孩子,一定比在苛责挑剔中长大的孩子更懂得爱人与自爱,更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孩子的成长不是只有一条路,拓宽孩子未来之路的可能性,需要家长先一步于盲从中觉醒。”商雪梅建议家长,从自我的改变出发,专注当下的教育契机,唤醒孩子的内在能量。一生很长,别着急,慢慢来。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