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课后,夕阳下,宝兴县硗碛藏族九年一贯制学校(以下简称“硗碛学校”)操场上,师生围成大圈,跳着传统锅庄,场面热闹欢快。这几年,学校越发“人丁兴旺”,许多曾经“舍近求远”的家长把孩子从城里接回来上学。校长王安兵告诉记者,这学期,又有4名学生回到硗碛学校就读。
地处夹金山下的硗碛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偏远山区农村学校。在农村学校生源普遍锐减的背景下,硗碛学校近年来学生不降反增:从不到100名学生,到现在有180名学生。生源回流的背后,是当地群众对这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重新认可。
实际上,硗碛学校也和许多农村学校一样,曾经历生源急剧萎缩。其原因既有城市化进程的因素,也有老百姓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因素。
王安兵在这所学校工作了近20年。他回忆,十几年前,学校的办学质量降至低谷,2010年甚至没有一个学生考上高中。老百姓不惜代价将孩子送到城里读书,曾有个班在小学阶段有73名学生,到了初中阶段只剩下9名。
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积极向城市优质学校求经问道。然而,追着城市学校的脚步跑,差距却越来越大。“到底是怎么回事?学校需要怎样的发展方式?”简单模仿名校并不能走出困境,学校团队选择停下追逐的脚步,重新剖析自身。
办学质量下降,生源流失加剧,教师专业发展意愿弱化……如何改变?成事在人。学校将目光聚焦到了文化上,确定“将宝兴县嘉绒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学校传承,助推学校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
几年间,学校走访了当地5个村寨数百名群众,调查民族文化传承现状。在此基础上,县教育局组织专家为学校“把脉”,围绕宝兴县嘉绒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完善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进一步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整合学校、政府与社会资源,开发出硗碛多声部民歌、硗碛锅庄、嘉绒传统手工技艺、硗碛嘉绒藏族建筑、风俗礼仪等系列校本课程,并将学科知识与校本课程结合。例如,在传统建筑课程中选取嘉绒锅庄房开发 STEM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传承嘉绒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结合,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硗碛校园文化和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随着嘉绒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日益根深叶茂,硗碛学校整体风貌大为改观。文化认同带来的师生凝聚力,激发了老师的工作热情,大家认识到乡村学校有自己的发展优势,一改“得过且过”状态,专业发展愿望更加强烈。
10年间,硗碛学校培养出3名四川省名师名校长鼎兴工作室成员,多名年轻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学生表演的民族艺术节目多次登上省市舞台,以民族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案例多次获得省市级一二等奖。近几年,硗碛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在稳步提升,办出了让当地藏族同胞满意的乡村教育。
高玉兵在硗碛学校附近经营一家餐馆,大儿子已从硗碛学校毕业,小儿子正在上初三。谈起硗碛学校,高玉兵和妻子直竖大拇指。这些年,他们从来来往往的学生身上,看到了学校的变化。“老师们相当负责,把娃娃们教育得很懂事、很上进。”
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不仅增强了师生文化认同,也深深影响了当地群众。王安兵欣喜地说,学校成为硗碛乡的文化中心,文化传承凝聚起多方合力,学校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节日里,硗碛学校的师生和乡民一起围着篝火,穿上传统服装,跳起硗碛锅庄,唱响硗碛多声部民歌。学校成为一颗文化振兴的“火种”,点燃了硗碛乡乡村振兴的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