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携手共进的旅程

■何丽英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27期(总第3892期) 导报三版

当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随之而来的幸福和责任,使家庭生活更加完整,也更加繁琐。孩子不断长大,爸爸妈妈们也开始一次又一次新的探索。以前曾以为理所当然的事,真正遇到时才发现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容易处理,于是开始自我怀疑、纠结、学习,在一次次实践、碰撞中,和孩子一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爸爸妈妈没有在合适的时候掌握一些亲子教育和陪伴的好方法,使得陪伴质量和孩子的习惯出现偏差。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成长?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和青少年儿童心理工作者,我总结出一些所思所想。

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

孩子从进入幼儿园起,便开始了他在小社会里面的社交技能发展。刚入学的新鲜、新朋友之间的交往、学习的新知识,都是孩子放学回家后,乐于和父母沟通的。这时候,父母需要放下手里的手机、工作、家务,认真与孩子沟通。当然,如果有需要马上处理的事情,家长也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参与,或者说明情况,处理好当务之急后,再尽快和孩子沟通。

在孩子讲述学校里的新鲜事时,家长要认真倾听并鼓励孩子继续分享。这时候,可以用到“接下来呢”“然后呢”等语言,让孩子觉得他的分享是被重视的。这能为将来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给予适当的引导时,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打下基础。今天你的忽视和不接纳,孩子会在青春期以同样的方式回馈。

我从女儿上幼儿园开始,就会在她每天放学后,听她讲学校里的事,或者和她一起做模仿幼儿园课堂的小游戏(各个年龄段开展的家庭游戏不同)。直到现在,女儿还是会把一些在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朋友之间的小矛盾、孩子们聊的一些八卦和我分享,老师的一些要求她也能准确传达。

有好的沟通渠道,才会有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尊重孩子的个性特色

进入小学阶段,孩子的个性特色会慢慢展现出来,这个时候,父母会开始通过老师反馈或者在家庭作业上、在生活中感受到。当这些特点是被大众认知所接纳和欢迎的时候,父母是开心甚至自豪的。但是,当这些特点是被大众认知所摒弃或者低评价时,父母的情绪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孩子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接纳度也会降低。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现在回想起来还很感恩当时老师的处理方法。女儿上一年级时,开始接触一些数学简答题,在计算出得数后需要在后面写上单位或者种类。例如:这幅画里共有几只老虎等。其他小朋友在得出答案后都会写汉字来表明种类,女儿却在写上数字后,在填写种类的地方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需要数兔子,她就在数字后面画兔子,需要数老虎,她就在后面画老虎,或者直接画等同数目的图画。老师一次次提醒后,她还是继续以画图的方式表达。女儿的解释是:“我觉得这样更可爱,而且我也表达清楚了啊。”老师听到后不仅没有责怪她,还指着女儿画的图案说:“我觉得这只老虎画得好可爱。”直到一学期结束,女儿都是用这种方式答题。但是在新学期开始时,她自己就纠正过来了,她的解释是:“我当时觉得可爱,我也喜欢画画,但后来我知道画画更花时间,写字也可以准确表达。”不仅如此,女儿对于画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也更自信,现在她还当上了班里的美术课代表,几幅参赛作品也有获奖。如果当初老师以统一标准去强行要求,我相信她会用更短时间调整过来,但我们无法收获因特点被尊重、兴趣爱好被保护带来的惊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们需要放下自身的焦虑,多给孩子一些时间,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接纳孩子的情绪

因为职业的原因,我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我曾经遇到一些家长,火急火燎地找到我说:“我的孩子厌学了,怎么办啊?”

“你从哪里看出他厌学了呢?”

“他和我说觉得上学好苦好累啊,不想去学校。”

“那他最后去学校了吗?”

“去了,但是我总觉得他心里不想去,厌学。”

…………

不知道爸爸妈妈们有没有过在星期天的晚上,一想到第二天要去上班就心情失落的情况呢?只是作为成年人,我们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知道“不想”不代表“可以不做”,而孩子还不懂这些道理,他只是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学习本来就是一件需要付出努力、需要坚持的事,那些真心觉得学习有趣、充满吸引力的孩子是存在的,但比例不大。当孩子说出他的真实想法时,大人的回馈是如临大敌,或者批评呵斥,那么孩子以后可能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自主意识的发展受阻,在觉得有可能和身边人看法、做法不一样时,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而这种情绪对孩子的自信心培养也是不利的。

我女儿也曾在周日的晚上说:“妈妈,我还没玩够呢,明天就要上学了,一点都不开心,我不想去上学。”我回答说:“对啊,妈妈明天也要上班了,还没玩够呢。要不然我们一起躺在垫子上打滚,说我还没玩够,我不想上学(上班)。”于是,女儿和我一起在垫子上一边打滚,一边喊叫,最后变成相互闹腾。情绪释放完了之后,我告诉女儿:“虽然不想,但是我知道那是我该做的,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应该做的事。”女儿也就高高兴兴去准备第二天上学所需的东西了。其实有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一个出口释放负面情绪,希望他的感受有人能够接纳。当然,孩子如果对上学非常抵触,真正厌学,并且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时,家长要及时和老师沟通,寻找原因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绝非采取责备、打骂、说教等处理方式。

看见孩子做到的

期末考试满分100分,孩子考了96分,高高兴兴回到家,把试卷拿给爸爸妈妈看,“我考了96分”。爸爸妈妈接过卷子后一看,生气地问:“为什么扣了4分?”这里的爸爸妈妈只看到了孩子丢掉的4分,却没看到孩子考到的96分。

看到这个故事,爸爸妈妈们可能会会心一笑,觉得自己绝不会因为孩子丢掉的4分而惩罚孩子,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是这么处理的吗?孩子没有同学考得好,你会觉得都是上学,为什么孩子的成绩没有拔尖;孩子奔跑打闹,结识了新伙伴,你看到的是孩子摔脏的衣服;孩子想要帮忙洗碗,却打碎了碗碟;孩子书写工整,但是答错了题。……有一些努力,因为我们的习以为常而被淡化;有一些付出,因为我们站在大人的角度而觉得轻而易举,但孩子们要做到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爸爸妈妈们要善于发现那些在我们看来普通却平凡的小事,给予孩子肯定,这会让孩子从内心滋生出更多的力量和自信,为将来走更远、更宽广的路做好准备。

学习习惯比分数更重要

低学龄段的孩子重在习惯培养:书写习惯、阅读习惯、检查习惯、复习习惯等。从刚开始的家长引导,到孩子独立完成并保持,习惯的养成方法有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也会讲到和要求孩子做到,家长需要配合的是,耐心引导。刚开始时身体力行地执行,并且在孩子出现目标性行为(书写工整、阅读、检查、复习)时,及时表扬和鼓励,正向强化。在耐心引导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语言简洁,不重复唠叨和指责式翻旧账。

以孩子的阅读习惯为例,需要日积月累,而非家长口头指示一下就能养成。我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她的阅读习惯,每天睡前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我会给她讲绘本。上小学后,她已经认识很多字了,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喜欢和我一起看书,听我给她读一些课外书籍,她说,觉得睡前时光很温馨、很舒服。后来,她慢慢开始自己阅读,书籍也越来越厚,从全拼音到文字带插图,再到后来的全文字。有时候,因为有事耽误了,睡得比较晚,我担心她睡不够,减掉了睡前阅读时间,她还不乐意。闲暇时间,陪着孩子一起看书,孩子觉得阅读时间温馨舒适,喜欢上这种氛围,慢慢便会喜欢上阅读。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用心呵护、陪伴、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会收获成长,和孩子携手共进,奔赴美好未来。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