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路上“最美的相遇”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30期(总第3895期) 导报二版

编者按

时光的沙漏,又一次将岁月的日历翻过,我们跟随时间的步伐,行至年末。回望2023,有太多的瞬间值得被记住,有太多的成长需要被记录。

这一年,是开启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篇章的一年,也是推进亲子阅读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一年。《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等有关家庭教育的政策发布,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也带来了新时代育人方式和方法的变革。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将亲子阅读提到了新的高度,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家庭教育指导责任正在逐步明确,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也在逐渐完善。……

这一年, AI技术的突破冲击着教育的观念和形式,也为教育带来更多可能性。如何面向未来,培养孩子终生发展必备的能力,成为教育者和家长思考的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协同共育的创新行动正在生发出更丰富的样态,高品质的家庭教育文化、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已成为一种时代追求。

点滴变化正潜移默化地为教育的发展埋下生长的种子,在即将开启的2024,我们继续温暖同行,期待更多“美好的相遇”。

2023,我们推出的主题策划

关键词:传承雷锋精神

今年的3月5日,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雷锋,这个闪光的名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一件件平凡小事中凝聚的雷锋精神,超越时间、跨越地域,成为热心、友善、无私、奉献的代名词。

如今,60年过去了,新时代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诠释。孩子们应该如何传承雷锋精神?家长又该如何引领孩子认识雷锋,让雷锋精神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在全民学雷锋的3月,本报推出以“传承雷锋精神”为主题的特别策划,邀请专家解读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分享家长和孩子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并采访到6位在生活中乐于助人的追“锋”少年,从他们的故事中感受榜样的力量。

关键词: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最好方式之一。今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强调进一步推动青少年学生阅读,要求实施家庭亲子阅读行动,引导家长重视阅读并提高阅读指导能力,传播亲子阅读理念,帮助儿童从小养成阅读习惯,涵育家庭阅读风尚。“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全国妇联等五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书香飘万家”全国家庭亲子阅读行动的实施意见》,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的开展,在全国掀起亲子阅读新高潮。

开展亲子阅读,并不是买书给孩子看就一劳永逸了,科学的阅读指导必不可少。为帮助家长有效地开展亲子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本报推出“书香飘万家阅启新征程”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分别邀请到家庭教育专家、德育教研员、大学教授、小学语文教师以及儿童绘本阅读推广者,为家长们解答阅读之惑,并以街采的形式,邀孩子和家长分享爱读之书。

关键词:新时代父母

做父母,是一门学问。从初为父母的懵懂,到全能爸妈的养成,爸爸妈妈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在和孩子一起改变、成长。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爸爸妈妈们也有了更多面的形象、更有趣的育儿方法、更创新的爱孩子的方式。

今年,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这些与爸爸妈妈相关的节日里,本报推出了节日主题策划。妇女节,我们邀请几位妈妈分享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故事,探寻教育秘诀,思考为母的智慧;母亲节,我们以《好妈妈,不该被定义》为题,探讨“妈妈”这个身份的更多可能性;父亲节,我们以影视作品《漫长的季节》为引,探讨父与子的关系,邀请到几位妈妈和孩子作为“观察员”,点评爸爸在生活中的真实表现,发现爸爸们值得被看到的闪光点,并从两位女儿的视角,分享了父亲的教育智慧。

关键词:“家教咨询室365热线”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起点,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今天,家庭教育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也需要家长与时俱进,提升教育智慧,寻找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为普及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提升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家庭教育的浓厚氛围,本报推出了“家教伴成长协同育新人”主题策划,成立“家教咨询室365热线”,面向全省招募家庭教育服务志愿者,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热线专家组成员围绕心理健康、校园欺凌、网络成瘾、抗挫力培养、亲子沟通、情绪管理、人工智能等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问题,为家长释疑解惑,帮助家长更好地读懂孩子,找到家庭幸福的密码。

关键词:“科幻热”

年初,一批优秀科幻影视作品的热映,掀起了“全民科幻热潮”;10月,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举行,又点燃了家长和孩子对科幻的热情。借科幻大会之机,本报策划了专题报道,从

“成都创想少年”与“科幻大咖”的对谈中,从一场趣味科幻主题拍卖活动中,帮助家长寻找到答好孩子“未来之问”的密码。此外,我们还从科幻作品、博物馆、科学教育3个角度出发,邀请专家、科学教师围绕“如何用‘科幻热’点燃孩子的‘科学梦’”主题进行了探讨,让孩子们在感受科幻魅力的同时,激发想象力、好奇心、探求欲,在生活中“玩转”科学,埋下一颗颗科学幻想的种子。

2023,我们聚焦的热点事件

反向式育儿

孩子撒泼打滚、无理取闹时,家长冷眼旁观,静待孩子哭完;孩子磨磨叽叽不愿上学时,家长“效仿”孩子,更加拖延;孩子沉迷游戏不想学习,家长制定每日“游戏 KPI”,让孩子明白打游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少年轻家长晒出自己“反向式育儿”出奇制胜的妙招。这种育儿方式真能“包治百病”吗?不恰当地使用又会带来哪些隐患?如何让“反向式育儿”取得正面效果?本报记者采访了成都开放大学家庭教育学院副教授商雪梅,共同探讨用好“反向式育儿”的策略。

“清华妈妈语录”

“妈妈为什么逼我学习?”“是为了你将来点餐的时候,可以不看价格。”“是为了你在累的时候,随时可以打车回家。”……“清华妈妈语录”热销引发关注。不同于委婉、含蓄的教育激励方式,新奇、直白的语录受到一些家长的推崇,将之奉为家庭教育“神器”。这样的“名校父母语录”真的是通往成功的秘笈吗?本报关注这一热点事件背后的冷思考,家长们根据孩子的情况,找到专属的育儿法才是最佳路径。

作业熔断机制

江苏省常州市某小学发出通知,严格控制作业总量与时间,启用9点“熔断”机制。在这场关于作业减负的改革实践中,有人拍手叫好:孩子按时休息终于能得到“强制性”保障;也有人忧心忡忡:孩子的“拖延症”会不会更严重?作业量不够是否会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质量?本报关注“作业熔断机制”,探讨其背后蕴藏的更深层次的教育话题——如何让作业“提质增效”。

网络暴力

湖南省桑植县的一位高三女孩,因壮志满满的“百日誓师”发言被网友作为“卷王”谴责、声讨;“粉发女孩”郑灵华面对攻击积极维权,却仍患上抑郁症离世……在互联网连接了每一个人的当下,网络暴力行为广泛存在。本报聚焦网络暴力现象,邀请到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成都市心理骨干教师易姜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成都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王慧分享网络暴力的应对指南,为家长补上这堂必修课,引导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孩子在网络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全职儿女

近年来,一个名为“全职儿女”的“新职业”横空出世,从业者“居家办公”,靠完成家务劳动、处理家庭琐事、为爸妈提供情绪价值为生。这种新型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家长又该怎样培养孩子安身立命的能力?本报记者采访了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华锦,借此话题,引导家长重视培养孩子自己谋发展和规划未来的能力,让孩子可以真正地去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拥有迎接挑战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大运会

今年夏天,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举办,掀起了全民迎大运的热潮。全省各地的家长和孩子纷纷参与到这场“家门口的体育盛会”中,录制大运推广曲,向全世界发出邀请;拍摄微视频,宣传“天府文化”;当志愿者,为大运会的顺利举办贡献力量……我们在四川师范大学体育系教学论教研室主任张晓林、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师生代表、大运会志愿者代表的分享中,一起走进大运会背后的故事。

“研学潮”

随着疫情逐渐淡出生活,假期里,“研学热”又迎来了新一波升温。知识拓展、社会实践、文化体验、自然探索等不同类型的研学活动层出不穷,给足了家长选择的空间,在“玩中学”的探究方式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随着研学市场的日益扩大,也出现了“货不对品”、安全隐患多、教师资质不足等问题。本报邀请到四川省教育学会研学实践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唐应树为家长指点迷津,找到研学的正确打开方式,让孩子真正研有所学、学有所获。

厌童症

在飞机、地铁和一些公共场所经常看到一些“熊孩子”,而越来越多对“熊孩子”的吐槽声掀起了大众强烈的厌童情绪,由此引发出一系列厌童行为。厌童症是病吗?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厌童现象的发生?当孩子被讨厌,家长应该怎么办?带着这些问题,本报邀请四川省第三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四川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特聘专家李明,共同探讨“厌童现象”的发生及影响,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边输液边学习

冬季,甲流、支原体肺炎等多种传染性疾病强势袭来,抵抗力较差的孩子纷纷“中招”。于是,医院里,孩子们“边输液边写作业”的场景多了起来,有的医院还为此专门设置了“学生输液区”或“爱心书桌”。家长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又唯恐生病休息而耽误学习,从中,不难窥见家长“不得不卷”的教育心态。本报关注由此引发的热议,帮助家长在“进退两难”中寻求出路,放下焦虑。

“子涵体”走红

最近,“我家子涵怎么了?”作为一种独特的调侃,在各大网络平台流行起来。“子涵体”从嘲讽一些过度保护孩子、沟通无厘头的家长,渐渐变成网友们的玩梗造句。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中蕴藏着亲子关系、家校关系的种种问题。本报邀请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教师、省级家庭教育重大课题主研成员袁成,解读“子涵体”背后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让家校之间沟通更顺畅,家长的育人方式更科学。

2023,我们关注的教育话题

财商教育

每逢春节,孩子们都会收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如何合理地分配和使用压岁钱是一堂生动的财商教育课。压岁钱归谁管?怎么管?财商教育又该如何进行?本报以家长分享的故事和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建议,助力家长为孩子上一堂“财商课”,教孩子认识金钱、理解金钱、学会正确处理金钱。

生命教育

清明节,很多家长会带孩子去祭祀先祖,寄托哀思,这是对孩子开展生命教育的好时机。在这样一个节气与传统节日交融的日子里,本报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分享教育妙招:家长如何在带孩子祭祖的过程中,和孩子聊一聊家族故事,认识孝文化;如何和孩子解释死亡,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死亡,进而让孩子珍惜生命,懂得感恩;如何在带孩子踏青时,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人生的美好。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或许才是过清明节的最好方式。

三年级“分水岭”

孩子上了三年级,似乎突然变“笨”了,上课专注度越来越差,作业拖拉做不完,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有些孩子甚至出现厌学情绪,不再愿意和家长交流。……这种现象被称为“三年级现象”。“三年级现象”到底是什么?它是否会拉大孩子之间的差距?三年级的孩子需要家长给予哪些方面的陪伴与支持?本报邀请成都市实验小学课程中心主任白雪为家长们分享智慧跨越“三年级分水岭”的妙招。

幼小衔接

每年的毕业季,“幼小衔接”都会成为家长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但这个转折不是让孩子进入与幼儿时期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他们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如何科学进行幼小衔接?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大兴七幼春田园执行园长刘洪波、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张友红、宜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孔繁荫、四川开放大学原副校长吴兆华,从他们分享的做法和观点中,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衔接观,助力孩子平稳度过衔接关键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网络成瘾

盯着手机屏幕不眨眼,抱起平板电脑不松手,无节制地上网、玩游戏,成了很多孩子假期标配的娱乐方式,一些孩子因此沉迷网络,迷失在虚拟世界中,影响了学习和身心健康。网络是当今青少年学习、社交、娱乐的重要空间,作为家长,应当如何引导孩子科学上网,避免孩子网络成瘾?本报记者采访了四川省心理学会应用心理专委会副主任黄煜,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从家庭环境因素、大脑神经机制、预防与自我调节等方面,给家长提供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国紧密相连。国庆节,是让孩子感知家国情怀的重要时机,本报邀请四川省心理学会应用心理学专委会主任杨雪梅、成都七中育才学校银杏校区党总支书记徐世勤分享在生活中滋养孩子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激励孩子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

科学护牙

龋齿、牙周疾病等是损害牙齿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而牙齿健康不仅关系着孩子的口腔健康,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了解爱牙护牙知识,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本报记者采访了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临床医学博士、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专科会员敖丹婷,从龋齿的预防和治疗、牙齿矫正和口呼吸3个常见的问题出发,助力家长和孩子打好牙齿“保卫战”。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