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路上“最美的相遇”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30期(总第3895期) 导报三版

2023,我们打造的系列报道

“家校社协同育人进行时”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主导、家长尽责和社会支持。今年初,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在协同育人中的各自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

如何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各司其职、携手共进,给孩子营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各地各校都在积极探索。本报特别开设“家校社协同育人进行时”栏目,推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乡村探索》《求学促学共学,“家园合伙人”的成长之旅》《“双减”之下,家校沟通何为?》等报道,展示各地各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经验,分享专家学者高屋建瓴的方法观点,让学校、家庭和社会更好地携手同行,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同盟军。

“亲子谈心社”

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年末,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成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的通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本报聚焦心理健康话题,推出《直面青少年心理健康困境——心理干预,不止在危机时》《护航青春期:从“心”出发用爱对话》《泸县天兴镇天兴中心小学校“小兴心”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等报道,既有专家、老师们的经验分享、方法指导,也有学校、家庭、社区的实践探索。还特别开设了“亲子谈心社”专栏,从“小切口”入手,邀请心理老师就家长们关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

“父母‘家’油站”

为帮助家长增强亲子沟通和家庭教育能力,本报联合“新华文轩家长学校”推出“父母‘家’油站”栏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呈现,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名师名校长做客访谈,对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实用的家庭教育技能。

此外,本报还联合“新华文轩家长学校”打造了每月一期的线下家庭教育公益讲座,邀请家庭教育专家走进成都市温江区、巴中市恩阳区、雅安市雨城区、资阳市乐至县等地,开展专题分享、主题沙龙,为家长们带去科学、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

2023,我们记录的生动故事

“全国最美家庭”魏灵燕家庭

魏灵燕家庭是“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的获得者之一。大儿子的失聪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一场“大考”,但苦难并没有击垮他们,反而使他们在跨过重重考验后,更加勇敢地迈步向前。在陪孩子康复的路上,魏灵燕一家在无声世界里敲响了爱的回声,他们把自己曾接收到的爱心传递下去,给更多和他们有相似经历的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良好的家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两个孩子,孩子们养成了好学善思、乐于助人的好习惯。而作为幼教工作者的魏灵燕,也从一个家庭教育的“受益者”,成为了服务更多家庭的“传播者”。

“极客少年”刘锶睿

今年只有11岁的刘锶睿,以出色的表现在“2023极客少年挑战赛”中取得了第八名的好成绩,她是决赛中年纪最小的选手,也是唯一的一位小学生。从小就对编程感兴趣的刘锶睿,在爸爸的影响、妈妈的鼓励下,成长为一位优秀的“极客少年”,在创意世界里探索着精彩的未来。父母的支持是推动她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的重要动力,温馨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风则是孩子快乐成长的“锦囊妙计”。

“在信任中成长的女孩”林淼臻

孩子们期望的父母画像是什么样?孩子们最不喜欢的父母行为又是什么?什么样的亲子相处模式可以给孩子更多的支持?从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西区)初一学生林淼臻的成长故事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作为亚洲教育论坛家庭教育分论坛上唯一参与交流和发言的学生嘉宾,林淼臻的成长经历让我们感受了父母的信任赋予孩子的力量。这个温暖家庭的相处秘笈是父母懂孩子的需要、相信孩子的选择、与孩子共情、和孩子一起想办法,用沟通搭起尊重和信任的桥梁。

2023,我们见证的丰富活动

“幸福家庭日”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一样,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多样化的亲子活动提供了助力。成都市锦江区将每月第一周的周末设为“幸福家庭日”,倡导全区各学校、社区、家庭开展各类亲子活动。“为家人量身定制‘愿望清单’”“美好时光,‘食’刻相伴”“小手拉大手,我是家务小能手”“我是春天小卫士”等活动,搭建起学校、社区、家庭与孩子之间分享、交流的平台,为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提供了正确打开方式。

文化艺术展中的研学之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这场寻找中国“神奇动物”的公益研学活动中,孩子们带着“寻兽秘诀”,探秘神奇的动物世界,邂逅古老的中国“神兽”,通过读、看、猜、画、想,强化思维训练,实现深度学习,提升综合素养。孩子们在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中一点点去感知、发现、探寻,文化自信悄然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种子。

新生家长的“开学第一课”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家长也是第一次以家长的身份来到小学校园。新学年开学之际,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举行了“2023级新生家长重返校园”活动,邀请一年级新生家长入校体验,用孩子的视角感受校园生活,通过“成为”孩子、了解孩子,继而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活动中,家校之间达成教育共识,开启了合力育人之路。

少年策展人自主策划公共艺术展

怎样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场域能提供给孩子们的价值?成都市簇桥街道锦城社区的一群少年策展人自主策划的公共艺术展给出了答案。30名10—12岁的少年策展人,经过长时间的策展知识学习和1个月的专题策划,开启了一场“花漾锦城·寻春之旅”公共艺术展。少年们分工合作、自主完成,小到游戏名字,大到现场布置都蕴含着孩子们的创意和巧思,现场展出的主题画也全部出自少年策展人以及社区其他孩子之手。社区通过实践平台的搭建,以有组织、有计划,发挥儿童主观能动性、创造力的方式提高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寻秋拾秋知秋”自然教育实践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与大自然充分互动,也是契合孩子天性的学习方式。一支由8位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组成的“探秘小队”,在冬天来临之前,一起来到成都植物园,用观察、触摸、创作的方式,抓住秋天的“尾巴”,展开一场“寻秋拾秋知秋”的自然教育实践。这场“踏秋之旅”,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会用眼睛和脚步丈量世界,通过与大自然的互动,收获知识和快乐。

寻找最美劳动者

什么样的劳动者最美丽?劳动节前夕,成都市东湖街道翡翠城社区的孩子们化身“小小观察员”,把写作课堂搬到了街头巷尾,开启了一场“寻找最美劳动者”的体验式写作活动。孩子们在寻找中观察、在体验中思考、在写作中生成,实践的过程也让他们接触到社会真实的样子,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有了细致地观察、深入地问答做铺垫,孩子们最终呈现的作品也更加真实、生动。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