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探索“四体系五融合”关爱模式

护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教育导报》
2024年第3期(总第3898期) 导报二版

本报讯(王勇)为加快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青川县聚焦周末和寒暑假“学生无处去、家长看护难”问题,破解教育“5+2=0”瓶颈,积极试点“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全民关爱培养机制。

据了解,青川县在木鱼小学、骑马小学、凉水小学等校先行试点,探索开展“2+2”(即周末2日和寒暑假2周以上)延伸教育服务,构建留守儿童“四体系五融合”关爱模式。

构建周末关爱服务跟踪体系。学校依据开学报名了解到的基本信息,主动对接乡镇民政部门初步核查,对摸排出的“五必访”人群,实地走访,建立“一对一”上门服务机制,根据单亲监护、祖辈监护、亲友监护和自我监护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信息网络,每月跟踪更新学生信息至少1次,动态调整数据库。

建立周末关爱服务师资体系。统筹整合校内外资源,以“党政引领、部门联动”“结对帮扶”“互联网+”“妇联组织+社会组织+专业服务+党员志愿服务”四种关爱模式为导向,建立一支以学校教师为主,“五老”、校外辅导员、志愿服务者等为辅的师资队伍,确保周末关爱服务师资保障。

构建周末关爱服务课程体系。坚持家长、学生自愿原则,围绕学业辅导、特长发展、习惯养成、身心健康、生活自理、亲情联络等方面,将“阅读工程、书法工程、社团建设、课后服务、养成教育、智力培养”延伸为周末关爱服务重要内容,按照“作业辅导+特长拓展+体育锻炼+亲情交流”模式,构建“六个一”课程体系。

完善周末关爱服务保障体系。阵地保障。建立以县、乡镇两级政府为主导,教育、司法、妇联、社区等多单位参与的全民关爱体系,安排“代理家长”,整合优化“五室一家”。生活服务保障。采取“学校出一点、社会助一点、家庭承担一点”的多元化模式筹集资金,解决阵地建设、生活补助等;关爱制度保障,建立亲情联络机制,完善责任监管体系,强化心理健康关爱,注重良好习惯培养。生命安全保障。制定周末关爱服务安全制度,落实安全保障措施,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及托管协议。学业发展保障。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业和兴趣特长,一人一策,因材施教。

德育先行。大力开展“感恩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鼓励学生与书香作伴,每天组织留守儿童观看1场爱国主义影片、1小时阅读,每月集体评比1次,成果进入个人成长档案袋。

智育为重。围绕“课前学什么、课中怎么学、课后做什么、周末看什么”的作业教学体系,坚持“一科一辅”的原则,依托智慧教育平台,组织骨干学科教师分科分层辅导作业,梳理周重点,完成“学困生”的转变。

体育为基。采用“游戏化教学+特长项目培养+竞赛选拔参与”模式,组织学生趣味游戏、特长培养。

美育为要。以“三美”教育为主线,结合乡村少年宫、艺术工作坊开展社团活动。

劳育为荣。全县各学校以“我劳动,我光荣”为主线开展周末劳动实践活动,形成了凸显区域化、特色化、多元化、协同化的“一主多元,协同育人”劳动教育新模式。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