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十五讲》
方建勋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9月
ISBN:9787301343647
■刘昌宇
中国是一个书法大国。古人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提笔写字,既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也是茶余饭后怡情养性的高雅表现。它灵动脱俗的摹写方式,以及在数千年的传承与演进中,自然形成的严整、规制的书写规律,对于推动书法艺术的进步与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方建勋在《中国书法十五讲》一书中,从点画、结构、章法、布局、气韵、意境与境界等方面,纵论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就如何写好书法,提高书法创作水平,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独到的阐释,令初学者茅塞顿开,令久习者耳目一新。
这本书从汉字的起源谈起,讲述了汉字的形体特点,接着从汉字的生成逻辑层面,解读了汉字由原初时的文字符号递进到笔墨图像的迁演规律。之后,对汉字的嬗变之路,予以了精辟的论述。据史书记载,自黄帝时期史官仓颉造字以降,在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古老的汉字就先后经历了篆、隶、楷、行、草5次重要的变革。本书清晰还原了每一次汉字演进的历程,评述了5种字体的结构之美和书写之美。在帮助读者了解汉字起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体悟到中国书法在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中,所呈现出的迷人魅力。
毋庸讳言,要深入探究书法的恒久价值和多重意义,就必须围绕汉字的生成、结构、布局等内容,展开精细的解读。在作者看来,好的书法都是从最基本的点画开始,于一笔一画的潜心勾勒中,浑然天成地展现出这门古老艺术的宏阔要义。他进一步解释说,字体不同,相应的点画也会有所不同。当然,书写者不一样,对精气神的表现也会殊异,这就决定了不同人对点画的运用,很自然就会形成字如其人的创作风格。
方建勋进而分析认为,至于书法的结构,则十分讲究“势”的运用,这种势既特指笔画的建构,也包含书写者在题笔写字时,对于运笔力度和轻重的把握。好的结构,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充分继承前人书写的基础上,对偏旁、字形、笔画锐意创新的结果。方建勋在书中归结了历代书家对结构的认识,如晋朝时的尚韵、唐时的尚法、宋代的尚意、元明时期的尚态等等。从中不难看出,为了突出书法的结构意义,先贤曾做出了何等的努力。从一开始时的讲究风度韵致,到重视法度,再到追求意趣,进而演进到形与义的和谐统一。正是经过了无数书家择一事、终一生的刻苦研习,方才有了今天汉字的端庄大气和潇洒飘逸。
书法,是遵循了一定章法的独特艺术创造。在方建勋看来,书法中的章法,既有它自成体系的一面,也有书家敢于突破窠臼、勇于创新的另一面。为此,他在书中吁求,只有把章法与年深日久的创作实践结合起来,从提高中国书法理论创见的宏观高度,丰富我们的学理认知;从每一笔画的运用、结构的安排,乃至字形疏密的微观把控上,做到孜孜以求。我们的书法创作,才会呈现出求大同存小异的开放格局,迎来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全书还认为,书法在一次次转变中,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并得到长足发展,除了对章法的合理遵循之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对笔法的有效取舍。简单说,笔法就是握笔的方法,但也暗含运笔的力道和劲度。作者就此总结了历史上颇具代表性的笔法运用,如王羲之的八面用锋法、颜真卿的篆籀意笔法以及清代碑派新法等等。这些笔法或曼妙隽永、或刚劲有力、或清秀挺拔,一招一式里,尽显中国书法的恢宏气象。而在创作实践中,要具体运用哪一种笔法为好,方建勋强调,这一切都要服从于审美的需要,只有灵活掌握好笔法中的变与定的问题,才能使我们的书法创作游刃有余,胸中有丘壑,笔下有波澜。
针对临帖的作用与意义、怎样临帖、书法者如何为时代而书等根本性问题,方建勋提出了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书家一定要把握好创作与创新的关系,在增强对书法理论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前提下,本着功到自然成的宗旨,去认真对待每一次创作实践,让汉字之美、书法之美在网络时代依然能得到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