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良好品格,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本报记者 张文博

《教育导报》
2024年第5期(总第3900期) 导报一版

明明睡觉时间到了,孩子还放不下手中的游戏;作业时常拖拖拉拉,总得靠人催;遇到点挫折、困难就一蹶不振……种种问题,让不少家长忧心、烦心、操心。然而,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划归“品格教育”的范畴。对此,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品格教育专家夏婧从自制力、主动性、抗挫力三个维度,告诉家长如何将品格教育落到实处,引导孩子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成人,激发潜能、笑迎未来。

不同年龄段

品格教育的重点各不相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发布的《德洛尔报告》中提出,面向未来的人才应该具有4大基本特征,或者说在他们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要形成4大“学习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成人。因此,面向未来的孩子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品格的。

“品格对于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优秀的品格能够更好地支撑孩子当前以及未来长期的、积极的、可持续的发展。”夏婧指出,品格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在品格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孩子发展的差异性;同时,在天性一定的情况下,环境对人的影响起关键作用,所以,我们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促进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

总的来说,品格是3个核心要素的总和,包括良好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和必备的社会能力。夏婧提醒家长,品格教育比道德教育的范畴更广。因为它除了有道德的启蒙之外,还包括了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培养孩子适应当前和面向未来的社会能力。

面向未来的孩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专家学者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从孩子出生到18岁成年,要重点关注30个品格。其中,最核心的6个品格分别是乐观、自制、主动、创造、仁爱、尊重。并且,每个核心品格都对应4个一般品格,它的内涵或者外延比核心品格要稍微小一点,这些品格的培养是为了核心品格的形成,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心理机制的联系。

“虽然细分出了这么多的品格点,但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品格教育也有着自身的重点。”夏婧介绍,在0-6岁的幼儿阶段,应该注重孩子社会技能的训练、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品德的启蒙、健全人格的初步塑造,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是非观、规则意识、自我控制的能力,还包括一些学习品质等;6-12岁的小学阶段,要注重品德的养成,相关社会技能的培养,强化以自制、主动、创造等为核心的人格特质,初步建立国家、集体的概念,并在这个阶段形成一定的法治意识以及个体的发展信念;到了12-18岁的中学阶段,应该注重青少年家国情怀、法治意识、职业规划的建立,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特别注重一些重要品格的形成,比如责任感、创造性、抗挫力等核心品格的养成。

自控力+主动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两颗种子

在众多的品格中,自控力、主动性和抗挫力需要家长重点关注。发展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研究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两颗种子”都饱满、和谐、平衡地得到发展。

“自控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颗种子。”夏婧表示,自控力是指一个人能够更好地控制住自己,能够按照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学习社会期望的知识技能,完成成人要求的任务,其核心是抵抗当前诱惑和选择延迟满足。

对此,夏婧给家长分享了培养孩子自控力的3个原则。

首先,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包括家庭保持环境的整洁和简约。

其次,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当孩子提出愿望和要求时,只要不是特别需要此时此刻去解决的问题,我们都要适当地让他学会等待。只有让孩子有了等待的经验和体会,他才可能学会等待。

最后,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比如订立家规,让孩子在坚持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提升自控力。

主动性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二颗种子。“过度严厉的教养方式、无原则的表扬和赞美、剥夺选择权都会影响孩子的主动性。”夏婧特别提到,相较于幼儿时期给予孩子更多自主驾驭自己身体的自由和选择,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心智的选择权,让孩子在选择中慢慢积累对事物的认知和对自我内在的判断,在一遍一遍的选择中练习自我判断能力和自我感知能力,以及对事态的把控,逐渐形成意志力。

而到了青春期,孩子对于自己热爱的事物有着明确的目标,并且越来越清晰。在这个阶段,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是不够的,家长还应走进孩子内心,和他做朋友,了解他的想法、困惑,在日常的亲子交往中引导孩子的价值观,把脉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甚至包括危险。

夏婧总结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有5个原则。第一,要给孩子创造更多快乐的体验;第二,不要过分督促孩子做某事;第三,和孩子一起制定一日安排;第四,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第五,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务活动和社会服务。“每个人天然都有主动性,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激发和保护它,让孩子的主动性得到均衡的发展和良好的滋养。”

增强心理弹性

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繁重的学业、激烈的竞争、微妙的同学交往……如果没有一颗有“弹性”的心,他们很容易被压力击垮。培养抗挫力,能够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增强心理弹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挫折是一种压力体验。“我们经常说‘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同样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出于不同的认知,感受到的压力也是不同的。”夏婧表示,培养抗挫力的前提是建立正确的认知,引导孩子认识到人人都会遇到挫折,但挫折未必是坏事,要学会转换思维方式,让挫折体验变好,在困境中寻找出路,把逆势转变为优势和契机。

与此同时,我们要培养孩子积极、阳光的心态,让孩子学会自我鼓励。“送给大家一句口诀,叫做‘我知道我很棒,表不表扬都很棒’。”夏婧指出,“人这一辈子不可能随时被人关注。当你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不会有一个声音随时在旁边说,宝贝你真棒,你特别优秀。”这时,一句元气满满的“我知道我很棒,表不表扬都很棒!”能够让孩子认识自己,看到自己,鼓励自己,向着人生目标继续前进。

此外,夏婧建议孩子吃点“体力之苦”。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除了家务劳动,“体力之苦”还可以体现在坚持锻炼上,将一两项体育运动发展成自己的爱好甚至特长。“体育锻炼不但能够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优美的体态,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意志力强了,抗挫力也会更强,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或者说意志力也是抗挫力重要的心理机制。”

在培养孩子抗挫力的过程中,家长往往容易陷入“无视规则,用情绪惩罚孩子”的误区。夏婧举例,“今天妈妈高兴,你可以晚上11:00睡觉;明天妈妈生气了,你晚上8:30必须给我躺在床上。”情绪惩罚或许会暂时抑制孩子的行为,但长期来看,它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正确的做法是建立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们应该如何行动,以及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如何应对。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