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一个梯子,找一串钥匙,开多扇窗户”

——江苏名师走进德阳市罗江区共研“结构化教学”

■本报记者 王浚录 文/图

《教育导报》
2024年第6期(总第3901期) 导报三版

日前,德阳市罗江区教育和体育局教学研究室举行罗江区现代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研讨活动。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五老村小学校长吴玉国再次来川公益送教,带来2023年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师结构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推广和示范课,并为罗江区的“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师结构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实验基地校授牌。

江苏省特级教师走进罗江区公益授课,吴玉国并非个例。近年来,江苏省有30余名专家到罗江开展“特级论见”公益援教,进行了“特级课堂”“特级讲座”“校长沙龙”“管理者培训”“家长学堂”等50余堂(次)专题活动,在罗江区设立名师工作站点15个,建立教育联盟学校6所,受益教师和学生达3000余人次,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现代课堂教学改革。

同课异构,科学探索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

活动伊始,罗江区深雪堂小学数学教师刘虹与吴玉国围绕着“小数的初步认识”进行同课异构。

“同学们,请观察红包上的数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数有什么区别呢?”刘虹从“抢红包”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并将小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开放式作业形式,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吴玉国提出“我们如何认识小数”活动话题,让学生自主认识“点”“小数”,再顺理成章地引出“小数”的概念。“图中售价为13 .3元的水果,大家能说出这个小数的意思吗?”“请大家小组合作,用教具摆出13 .3元。”吴玉国围绕着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多次小组合作交流,产生求知欲。

“原来,小数不是点,也不是前后分别的数,而是连起来的数。”“用13个一元和3个一角就组成了13 .3元。”同学们在吴玉国的启发下,主动探究、思考,逐渐认识小数的数理和数位,理解小数的意义。

吴玉国以问题结课:“我们今天是如何认识小数的?你还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学生答:“小数能加减乘除计算吗?小数可以比较吗?”通过问题导向,学生的思维再一次激活,为更深层次探究打下基础。

罗江区教体局教学研究室主任李玉明用“有人、有趣、有变”来点评吴玉国的这堂结构化教学示范课。“有人,老师的眼中有学生;有趣,这堂课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呈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有变,老师跟随孩子、辅助孩子去认识、去学习。”李玉明点评道。

吴玉国肯定刘虹的示范课在结构化方面的积极意义,并以此堂课为例,给教师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在教材内容儿童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故事性。第二,数学化一定要重视科学性,由具体到抽象。第三,要注重生活化,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从身边出发再回到身边,尽量不要虚拟。第四,要重视信息化,培养儿童的创造性。第五,结构化要注重关联性,数学培养的重点就在于不断完善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数学学习和生活是一样的,要立足于儿童的生活特点,还要结合区域的文化,这样学数学才会生动。

学术沙龙,明确结构化教学的方法和要义

在学术沙龙环节,吴玉国和罗江区深雪堂小学教师就“小学数学如何进行结构化教学”进行面对面交流。

基于课程内容结构化,教师如何上好课呢?吴玉国认为,教师首先要明白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时内容属于哪个领域?在本册教材乃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还有哪些相关联的内容?”这是第一个目标,即知识结构。第二个目标认知结构则包括设计核心素养的关键词,以及关键词结构的顺序,与之相关的学习具体要求,如发现、看见、记录、分类、分层、分析、理解、建模、应用等。数学素养要求含有情感与认知的综合、可持续学习力、学以致用,这是素养结构,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如何做好这三个方面的事,即“如何结构”?吴玉国在分享中谈到,可以用“三个环节、十个步骤”实现结构化学习。第一个环节,理解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结构向教学结构转化,引导教师追溯知识源头,把知识放到体系中,把握本质,促进把书本知识移到学生身边,设计具有学生数学视角的整体真实学习情境,为学生学习搭好“一个梯子”。第二个环节,清晰认知结构,实现将认知结构转化为学习活动结构,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创造合适的学材为抓手,促进学生整体动态关联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找到学习多元表征的“一串钥匙”。第三个环节,发展素养结构,实现学习结构向教育结构转化,促进学生个体知识建构,融合融通应用与创新,引导学生指向怎么学习与未来学习问题思考的内驱力与可持续学习力发展,打开学习的“多扇窗户”。

吴玉国总结,结构化学习是基于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与学生学习情况的科学了解,在分析知识本质与认知原理基础上,开发具有“脚手架”意义的学习材料,能科学设计逻辑教学过程,能围绕主体组织学习管理,促进学生对本质的深度理解和概念模型的关联建构,在“搭梯子—找钥匙—开窗户”意义学习中经历着经验的积累与学习方法的改进,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连续—关联—循环”协调进阶发展,能够不断培养涉及学科教育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素养学习方式。

另外,吴玉国就老师们提出的“如何更好地开发学材去关联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如何兼顾不同学段学生?”等问题,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作了详细解答。他希望老师们大胆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