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实践”与“思考”的双向奔赴

——对话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吴维煊

《教育导报》
2024年第11期(总第3906期) 导报三版
【人物档案】吴维煊,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正高级教师,201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17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获江苏省最美职教教师提名奖。从2000年开始教育写作,20余年来在各级各类期刊及报纸发表文章总计900余篇。【对话人】教育导报夏应霞

夏应霞:是什么事件或原因开启了您的教育写作之路,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以至于达到发表900篇文章这么大的数量的?

吴维煊:我做了16年的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家长馈赠”的问题,这是困扰很多班主任的问题,也是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家长馈赠”就是指家长常给班主任送礼物。我任教中等师范学校时,每年学校都有几个推荐上大学的指标,但有上大学愿望的学生却很多。如何解决供需不平衡这一矛盾?学校采用“积分制”,用“积分”决定上大学人选。为了获得较高的积分,不仅要学习成绩好,还要有担任班干部、评优评先等多项条件,特别是新学年开学初确定班干部人选及每学期结束时评选三好学生,部分家长会在这两个事项上向班主任送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做了很多努力。当“做”得多时,就有一种把“做”表达出来的需求。我的处女作《班主任如何处理家长的馈赠》发表在《班主任》杂志2000年第9期。

从处女作发表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我欣慰的是自己由最初的坚持写作发展到现在的享受写作。教育写作,表面上看是“写”,实则是对“做与思”的总结、提炼及展望,是思考“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以后怎么做”的“笔端表达”,是拓展教育视野的重要枢纽,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历练。缺少教育写作,对教育的总结与思考就较难走向深入,对后续该怎么“做”也会造成一定的制约。所以,教育写作是专业发展的需要。

夏应霞:虽然您是职教教师,但我观察,您写作的内容和主题范围很广,哪些主题和内容是您特别关注的?

吴维煊:教育是相通的,无论是职业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特殊教育,虽然教育对象不同,培养目标不一样,但教育目的是一样的,即: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原理是一样的,即:按照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基于此,我的写作范围相对宽广。

我的写作选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二是阅读教育期刊及报纸产生的思考;三是对国家及地方教育改革的关注。我关注的内容大多是教育热点及焦点问题,例如,不少中小学校服是运动装式,这种校服无设计,穿在身上没有美感,各学校的校服除了颜色搭配不同,其他大同小异。宽松肥大的校服也影响了学生在站与行上的自我规范,让校服这一校园里流动的文化符号失去服饰育人的力量。针对这个问题,我写了一篇文章《校服:校园文化的柔性引领》,2014年9月发表在《教学与管理》杂志后,又接到《人民教育》的约稿,我又写了一篇文章《二十年中国校服之“现状”》发表在2016年5月的《人民教育》。

夏应霞:以您自己为例,您认为坚持教育写作给教师的专业成长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帮助?

吴维煊:写作对我的专业的提升既是显而易见,更是潜移默化的。

第一,写作与“做和思”相互反哺。基于教育实践、教学反思及教育研究的需要,习惯于将做与思的过程形成文字,通过日积月累的笔端表达,对教育的思考不断走向深入,教育实践能力得到不断优化,我步入了通过教育写作促进专业成长的良性循环。重视写作,将写作能力当成自己基本的职业技能,习惯于用写作的形式对自己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很多聚焦教育发展的显性与隐性问题、观念先进、有建设性思考的文章在媒体上发表,为更多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思想与方法上的引领。

第二,经常写作,能够跳出学科看学科。重视写作的教师,基于写作的需要,他们需要学习更多的教育理论与方法,他们思考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问题,在实践、思考与写作交织的过程中,看到学科的远方,跳出学科实施教育。而不注重教育写作的教师,大多缺少这个能力,只能从学科的角度教学科、讲知识,难以跳出学科打开学生的思维、视野及格局,让学科教学运行在狭窄的通道上。

第三,经常写作,能从大教育的视角实施教学。教育写作,是对现实的思考,是对过往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经常写作的教师,总是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能够提出别人想不到的教育主张,能够在不断总结中把当下做得更好,也能在不断地思考中看到更广阔的教育天空。以新课标实施为例,不经常写作的教师,关注的是新课标中增加、取消了哪些知识点和具体要求。而经常写作的教师,关注的是与原课标相比新课标“新”在哪里、基于什么样的理念出台并实施新课标、如何在“大单元”及“大教育”框架内落实新课标、要达到什么样的学科育人目的。由于关注点不同,经常写作的教师更容易以新课标指导思想为目标,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格局的学科教学。

我要特别提出的是:爱写作的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潜移默化的学术引领。一位教育写作成果丰硕的教师,其学术精神会渗透在言语及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中。例如,遇到教学难点时,经常写作的教师往往会以学术论文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难点是怎么产生的、如何利用已有知识对难点到底“难”在哪儿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尝试各种方法去突破该难点。而这一过程,实质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术精神及科学素养。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教学形态,会在无形之中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

夏应霞:您在教育写作时有遇到难点或瓶颈的情况吗,是如何进行突破的呢?您对期刊或者报纸编辑有什么建议?

吴维煊:我的教育写作是从写论文开始的,从2000年到2015年,写了16年的论文,便有了拓展写作文体的需求。2015年,我开始学习写教育评论。评论字数虽少,但写作难度比论文大。从论文到评论,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去努力,着力点是——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要有从多个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然后通过写作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剖析。近10年来,我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导报》《教师报》等多个教育类报纸发表教育评论600余篇。2023年,我的评论稿上了《光明日报》和《农民日报》,这也是一个小小的突破。

在投稿过程中,很多编辑像导师一样给了我较多的帮助,非常感谢及感恩。但有的媒体上线更新较慢,还有就是期刊审稿周期较长,如果审稿周期短一点就更好了。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专业写作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PDTR2023-13)成果之一]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