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食育”的校本与班本实践

■成都市鼓楼小学 李云玲 张颖

《教育导报》
2024年第11期(总第3906期) 导报三版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我们每个人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食物带给我们的不光是健康的体魄,还带来智慧与活力。“后稷播种”“神农尝百草”等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敢于尝试、不怕苦难、踏实果敢的精神。这可能是“食育”的最早形态。

“食育”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是重要的一项内容。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课独立出来,在课程内容设置的任务群中,明确提出了“烹饪与营养”一项。我们认为,“食育”是指以食物为载体,向学生传授营养知识,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认知食物、了解食物,学会烹饪食物,最终让每一个孩子拥有维护健康的能力。新时代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食育”与五育相互促进,都具有宏观目标的一致性。因此,要实现新时代学生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创设食育课程的设计,不断完善“食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特别课堂——午食教育

学校是学生们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老师们开展劳动教学的主要场所。为了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活动。学校以“劳动小能手”为抓手,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劳动技能任务群,每月开展一次学生劳动技能训练及评选。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学校还推出了一个特别的学生组织:劳动生活团。劳动生活团的活动内容包括:劳动团招新、团内自主活动、团内固定劳动活动、团内小组总结、劳动生活团跳蚤市场……这些活动做到了真正的“我的团,我管理”,学生的劳动意识不断增强,劳动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学校创设了一个特别的课堂——午食教育。

每天中午12:10,第四节课结束后,所有学生来到洗手台,仔细清洗双手。洗完手回到班级后,所有人安静坐在座位上,班级午食播报员或老师打开午餐菜谱的 PPT,为大家介绍今天的菜品及营养价值,全体学生轻声齐读:“同学们,一蔬一饭来之不易。”12:20,全体学生开始用餐,按照要求文明就餐,不喧哗、不吵闹,安静认真吃饭,用心感受食物的味道。12:45,午餐结束铃声响起,学生开始分工劳动。清理桌面、归还餐具、打扫卫生……完成劳动任务,当天的午食教育才正式结束。

学校的午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就餐习惯,使他们懂得爱惜食物,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厉行节约的好风尚。

二、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食育”班本课程

除了午食,对学生进行“食育”的切入点很多,包括绘本、传统节日文化、二十四节气、餐前饮食教育等,根据班级具体情况,笔者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食育”,结合班主任工作管理的空间和平台,进行深入研究。

1 .借助班会,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食育知识。“食育”知识的学习主要围绕5个主题,共开展16节主题班会课。课程内容包括:不同传统节日的习俗及食物、了解传统节日食物的基本劳作方法、认识植物的生长规律、了解传统进食礼仪、交流食育绘本内容等。通过各种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学生掌握了我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和饮食的基本知识,知道中国传统节日饮食的丰富内涵,从而提高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

2 .开展实践活动,形成良好“食育”氛围。结合传统节日,不同的月份设计了不同的实践活动。9月中秋节以“团圆”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包括:共读《嫦娥奔月》的故事、共做一次月饼、共赏一次月等,让学生在了解中秋节传统习俗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家人的爱与家庭的幸福、快乐;10月的重阳节我们开展了“爱老、敬老”主题的感恩活动,请学生为家中的长辈做一件小事,如制作一壶菊花酒、泡一次茶、听一个老故事……学生了解重阳节的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学会感恩,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除了针对单个节日的实践活动,还有以“传统食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特别在12月—第二年2月包含了腊八节、春节、元宵节3个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极具代表性的食物,我们开展了以“我为中国传统美食代言”的活动,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亲手制作自己喜欢的食物,最后小组合作完成《传统美食手册》。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活动,不光锻炼了搜集能力、动手能力,还更加了解中国传统的美食所代表的含义,也会更加珍惜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

小学是劳动教育的关键时期。在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食育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中,老师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观,最终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