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授把一个教师的成长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其中,师范生正处于“虚拟关注”阶段。在这一阶段,有没有一种办法或方式,让师范生从一种“虚拟关注”走向“真实关注”?让师范生深入到真实的语文课堂中去,通过“阵地前移”,实现“沉浸学习”,这是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语文教师学”授课教师张华的一次积极尝试。
2023年11月28-31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350余名大二、大四学生分三批次前往四川师大附属中学外国语学校,参加“‘语文教师学’现场研学课”,到真实课堂中与一线教师零距离接触,全方位学习教学能力。教师怎么教,学生如何导?这些在大学课堂并不能完全掌握的信息,随着从大学课堂到“真正的课堂”的转变,让学生们直呼“信息量爆棚!”此次现场研学课,是一次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方法的探索与突破。
◆职场“初体验”——
40分钟的课堂,既熟悉又震撼
“文中,这些相似的句子为什么反复出现?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四川师大附属中学外国语学校多媒体教室里,语文教师鲁敏在给八年级学生讲解课文《白杨礼赞》,台下听课的,还有100多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
“开展小组讨论,提示学生从结构、中心、情感三点去思考、给限定,而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思考。”2020级学生李虹蓉一边听课,一边记录下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这是一节常规课,李虹蓉对鲁敏精练、准确的提问印象深刻。
“40分钟的课堂,既熟悉又震撼。”旁听完八年级语文课《背影》,学生陈锦仪感叹道:“跟随课堂设计,直观地感受到了学生的反应与老师的发挥;体会到真正成为一名老师,还需要怎样的修炼。”听课带来“角色”的转换。学生钟盼说:“在大学课堂中,我们是知识的接受者;进入一线课堂后,我们向着教学的实践者迈进了一步,身份上的转变让我感到新奇又兴奋。”
把抽象的教学理论直观化和形象化,同学们“看中思+做中学”,获益良多。作为大四学生,李虹蓉曾在七年级实习过3个月,“有了实践经验,更能把握‘我要学什么’。”李虹蓉说,将这次研学课同大学课堂学的东西、实习学习到的东西进行对比,可以对原有知识进行再认识、再理解,帮助自己思考所学内容的实践性。“师范生只有贴近课堂,才能感知到理论是怎样落地、实施的,这是只有在真实的、常规的课堂中才能观察到的。”张华说,“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这样的现场课,也是想改变传统大学课堂的教学,希望通过具身体验、互动研讨等方式,增强学习的内动力和实践力。”
◆课堂“去滤镜”——
有些深入挖掘不符合学生需要
听课结束后,师范生与授课教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进行了沟通交流。在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时,鲁敏一边引导学生,一边在黑板上写下“辽阔”“平坦”“色彩浓郁”等关键词,得出白杨树生长环境不恶劣的结论。交流环节,2023级学科语文专业学生丁艺就此提出疑问,“学生能理解什么是恶劣,什么是不恶劣吗?为什么不再展开讲一讲?”文中写道“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丁艺认为这是很好的教学点,可以从色彩、对比等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生成。
“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有所取舍。”鲁敏回复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所以老师备课时,要抛开过多深层次的解读,结合这堂课的目标进行设计。
鲁敏说,一些师范生对于课堂有“滤镜”,容易美化课堂;师范生处于“教学热情异常旺盛”的阶段,希望将学到的东西都教给孩子,而现实问题是:每堂课都有清晰的能力指向和学业要求,教学设计要为语文能力的生成服务,而不是将大把有用的知识灌入课堂,她说:“有些深入挖掘不符合学生需要。”
什么是合格的语文课?从教15年的鲁敏认为,语文课首先要对学生的三观发挥积极作用;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最后才是满足应试需求。
“琐碎、平凡的教学才是语文老师的日常。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曾经也是我的苦闷。”活动中,四川师大附属中学外国语学校教师伍思瑾分享了她自己的成长感悟。初入教坛,她发现,“想象中的学生”跟“实际接触的学生”有差异,“想象中的课堂”跟“实际发生的课堂”也不一样,面临着“会学不会教”、怎么把“我懂”变成“学生懂”的难题。“转变观念,从‘我想让学生做什么’变成‘学生能做什么’,这是我的成长课题,也是你们将来要学习的一课。”伍思瑾告诉在场的大学生,“课堂不应该是为了完成老师的预设而生,而应该为真正解决学生的困惑,让学生有所得而成。”
“做教学设计一定要有结构化思维,也一定要有适切性考量,这是一个难题。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调节课堂容量、如何更好地为学生赋能,都需要同学们继续摸索。”张华说,相信这堂课下来,师范生对依标施教、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等会有更切身的体会。
◆教师“自画像”——
怎样做语文老师,我有方向了
张华曾给同学们布置过一项“教师形象”的绘画作业,用圆形、方形、三角形、直线、曲线等元素绘制自己心中的教师。“圆圆的大头,知识多,要操心的事也很多。”“天平一样的两只手,一只手拿着戒尺,一只手拿着粉笔。”当时,同学们提交的作业千奇百怪,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也“天马行空”。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这次的现场研学课,恰好给了同学们一次现场“验证”的机会。中学生下课时齐声的“老师,再见!”让2022级学生王子怡心潮澎湃,她说:“体验到了做教师的成就感,内心很激动。”从罗金凤老师的课堂上受到启发,学生钟盼说:“罗老师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运用驾轻就熟,课堂上的诗词引用信手拈来,让我对语文教师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感受到“教师”的分量,学生古颖说:“作为将要踏上讲台的准教师,听了这堂课,我觉得很有压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加坚定教育理想,学生陈锦仪说:“如何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完善自我,怎样去做语文老师,我有方向了。”
张华表示,对一些学生而言,当教师的梦想是“空中楼阁”,需要一点点帮助他们清晰“角色画像”,通过“教师之魅、教师之光、教师之智、教师之品、教师之美”等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情境创设—知能构筑—迁移运用—总结反思—意义构建”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认识教师角色与形象,内化教师责任与使命,提升教学能力,锤炼教师本领。
“这个学期,我们还邀请了成都市圣菲学校、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石室中学的语文教师给师范生授课。通过这些名校一线教师的倾情传授,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教师的不同状态,帮助他们更加明确教师所需的技能与素养,更加坚定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与方向。”张华说。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大众对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引领责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华表示,今后,“语文教师学”将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依托,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一条师范生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的特色之路,培养拥有先进教学理念、具有高尚师德、具备良好教学能力的语文教师。
四川师大附属中学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学’现场研学课”现场。(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