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审议的概念及内涵
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实施者针对具体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获得一致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的课程实施的决定、策略,以及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在课程审议中,课程实施者看清并深入分析现实问题,将自己的价值观渗透到课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审议也是课程实施者行使决策权——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
幼儿园课程审议特指幼儿园课程实施者对课程进行讨论和权衡,即保教管理者和教师对课程价值的判断,思考“教什么”“如何教”这两个问题。课程审议是幼儿园对选用的课程进行园本化的研究与改编,使课程更加符合本园的实际情况。
二、课程审议的作用
1 .理念分享。参与课程实施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课程理念,通过课程审议,每一位实施者对自己拥有的课程理念加以阐述,倾听他人的观念,在与他人的讨论中区分自己观念与他人观念的异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念,实现课程理念的再构。
2 .课程认同。大多数园所选用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分离的。课程审议会帮助实施者认同理解课程方案中的理念、架构、内容及预设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取得课程实施的最佳效果。
3 .策略催生。课程审议主要针对实施过程中那些非结构化的、不确定的问题,依靠集体的力量通过对实践的分析、思想的碰撞,催生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策略,再经过比较、分析,筛选出较为合理和有效的策略。
三、开展课程审议的途径
1 .构建审议管理机制。为了落实课程审议,需要建立《园所课程审议制度》,以保障课程审议工作的有序推进。在此管理机制中,组建课程审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形成组织架构图,以便于课程审议的实施。
2 .厘清审议内涵与价值。“理论指导实践”,组织保教干部及教师通过专题讲座、自主学习、学习交流等方式开展理论学习。如《幼儿园主题审议实践手册》《协商性变革:基于集体审议的课程变革》等书籍,帮助大家厘清课程审议的内涵与价值,为实施课程审议奠定理论基础。
3 .采用“三三四六”审议模式。
第一个“三”:指三个审议层级,即园级、年级、班级。园级审议期初、期末进行,期初课程审议主要是预设学期主题数量、节日课程的安排,期末的课程审议主要对一学期全园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年级审议可以在每个主题开展前后进行,主要梳理主题活动、节日活动的具体安排,形成共性课程的网络图。班级审议每周一次,班级课程审议主要聚焦班级特点,确定下周活动安排。
第二个“三”:指三个审议时段,分别是课程实施前中后的审议。前审议在主题实施前一周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主要对主题活动的价值、课程资源等进行审议。中审议结合每周班务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追随儿童的兴趣、需要,通过观察儿童、发现问题,主动地、弹性地进行课程创生,使共性课程走向班本化课程。后审议在主题结束后一周以内,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主要对主题课程开展情况进行小结。
“四”:指四个审议步骤,即:确定主题——形成议题——分板块讨论——形成决议。四步骤让课程审议的思路更清晰,环节更流畅,任务更明确。
“六”:指六个审议问题,即课程前、后审议主要围绕六个问题进行。前审议着眼于课程的规划、构建、重构以及对课程的可行性、适宜性的分析。主题活动前审议的六问是:“该主题对幼儿发展具有哪些意义和核心价值?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水平是什么?基于核心价值该主题的总目标是什么?主题的脉络、内容与路径是否适宜?幼儿园有哪些资源可以与主题活动发生链接?主题环境的创设是否能支持幼儿的学习与探究?”以问题厘清思路,形成具有园本化特质的主题框架。
后审议主要着眼于积淀,实现对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与资源库的建立。主题活动后的六问是:“主题价值是否需要完善?主题目标是否需要修订?目标达成情况如何?主题网络图是否需要调整?资源是否支撑课程的实施?主题环境是否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以此来评价课程的实施情况及效果。帮助教师反思、探讨、整理经验,提升幼儿园和教师课程组织与建构的能力。同时,形成一份包含主题网络图、游戏材料包、主题墙环境创设集、电子课件、生成活动教案或方案的电子“主题资源库”,以备资源的再利用。
总之,课程审议能促进引进课程的园本化,更能够适合幼儿园实际,促进儿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