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节识礼,过好中国年

■林颐

《教育导报》
2024年第12期(总第3907期) 导报四版

■林颐

余世存专注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据,《节日之书》曾获得文津奖推荐图书,这本《给孩子的节日之书》是它的少儿彩绘版。

翻开书卷,仿佛掀开了一年的画卷。四季轮转,乃自然,乃时序。依着时令,生活亦是有序。犁田耕作、采桑刈麦、秋狩围猎、冬宴庆年,物物有其理,事事有其径。

节气连着节日,节日产生节俗。春节万户新,端午节赛龙舟,七夕节乞巧两情悦,元宵节灯下影成双……缤纷的节俗藏着百姓的日常,大半与“吃”有关。老祖宗的规矩来自于劳作生活,有着朴素的健康学认知,即便未必符合现代生活,但是每逢节日,谁能不想起小时候的吃食呢?

节日饮食的象征意义,要比营养价值更重要。近些年的生活,仿佛成了手机屏幕的一道道反光,来不及晃神就倏忽而过。逢着这些特别的日子,我才会稍稍停顿下来,与母亲、与亲友围聚一起,享受祖辈延续的、藏在食物里的爱。

慢慢地翻,回溯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所以,春节那天要“穿新衣,戴新帽”。中华文明以农业为根本,中国新年要比阳历新年来得晚,在我们的文化意识里,新一轮生长才意味着新年的到来。

惊蛰一过,春社便近。春社是春季祈福的节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说的是上巳节结伴出游、水边祈福的情景。

夏至九九歌,冬至消寒图。气候影响着物候,影响着人的身体和心绪,人心笃静,世界安然。八月与十五,离别与团聚。九月九日,重阳登高望故乡。腊八节,粥香满街迎大年。小年大扫除,除夕庆团圆。

年复一年,生生不息,都是老百姓对于生活的美好祈愿。

虽说是《给孩子的节日之书》,然而,我这自诩读书不少的大人,其实仍然有很多传统习俗不了解。这些节日的礼俗虽然缤纷多彩,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我们有意无意地遗忘,或者随便凑合着过。关于节日礼俗的考据,这样的归拢梳理并无太多新意,但乐见这样的普及来唤醒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端敬相亲的情态。

属于我们的中国节日,自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余世存讲节日,讲的不仅是礼俗,还会牵扯出节日礼俗背后的文化脉络。书中有很多诗词歌赋、神话传说、养生知识,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传统节日与五行、干支的关系。比如,春社、秋社与土地相关,因此属于五行的“土”。十天干与五行相对应,第五位是“戊”,因此以“戊”命名的日子都属于土。土、戊、五三者相关联,古人便把两个社日分别安排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这样的历法知识,在书中有多处讲述。

中国节日背后其实有很多科学知识的支撑,是源远流长的先民智慧的结晶。时届年底,阅读这本书,对于大人是常识的补充,对于孩子,是从小就接受的文化熏陶。这是家庭教育书,也是很好的亲子读物,牵连起亲情与文化的交流。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