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之笔绘理想教育

■何小波

《教育导报》
2024年第12期(总第3907期) 导报四版

 

《阿文进城》

《闯进冬至节的羊》

《霸王龙返乡》

刘晓军  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35231

 

■何小波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钻进儿童圈子里去才能写出好的作品。”而刘晓军作为一个在教育界耕耘30余年的资深教育人,做过教师、当过校长,又在四川省教科院做教研员,对于教育,他像孙悟空一样,既能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又能一个筋斗云跃于高处纵观天地。正因此,他的《阿文进城》《闯进冬至节的羊》《霸王龙返乡》(以下简称“三部曲”),是基于对教育的长期观察与探索,厚植于长期的思考与实践,对教育的理解更深刻,对教育的希冀更特别。

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不是灌输,而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意味着教育的本质是给孩子以好的影响。什么是好的影响?《阿文进城》中阿文的爸妈,从农村到大都市务工,爸爸妈妈通过自己的勤劳坚韧,逐渐在大都市扎下根,最终把菜摊经营成了3家鲜菜连锁店,并准备开第四家分店。这个打拼的过程时刻影响着阿文,使得他从最初的怨恨到奋起拼搏,在“融入与逃离”的内心撕扯中,学会悦纳、学会共处,最终融入大都市的学习和生活,谱写了一曲逆风飞扬的少年赞歌。

“三部曲”里还有许多可做榜样的长者,有“夫子”“大先生”那样优秀的教师,有堂文爷爷、寨主爷、牛爷那样德高望重的老人,有城里校长、拴牢那样心里装着学生和村民、一心想着学校和村寨发展的管理者,有杨丹妮(阿灿妈妈)、史密斯夫妇那样的科学家……形形色色的劳动者,除了身体力行外,也以各自的方式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各种帮助,让他们去研学、科考、体验、合作、创造。近朱者赤,孩子们周围全是这样可爱的榜样,又怎么可能不爱劳动、爱创造呢?这就是传承和影响,这种力量让孩子们在使用识物 APP、无人机等各种工具和量表中,在分工合作中成长。

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阿文进城》中的夫子,在语文课堂上“那么热情洋溢,那么慷慨激昂,就像一团火……”师者如炬,夫子以他的火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书中写夫子教学《穷人》一课,老师的美、语文的美,通过夫子的朗读融为一体,学生感受到了这种美,情感被点燃,阿文也产生了共情,“奋笔如飞,在歪歪扭扭中倾诉心中的痛苦和烦恼”。

在“夫子”“大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刘晓军的影子,“《错题集》展览大会”“吃喝玩乐综合实践活动课”“吃板栗课”,英语考试是小组合作编排表演“课本剧《丑公主》”,美术考试是“文化墙上进行自由涂鸦”……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刘晓军把他对教育美好的期冀,把理想化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一并融入到笔下,由书中的“城里校长”“大先生”“独行侠”“寨主爷”等去实现。

好的教育不仅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而且着眼时代与未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去谋划,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火、创新的火。“三部曲”里,场馆学习、研学、科考贯穿了《闯进冬至节的羊》《霸王龙返乡》,这让学习的时间、空间、场景、方式、内容等从课堂、图书馆走向开放。

《闯进冬至节的羊》一开篇“博物馆奇闻”便是场馆学习,羊字族、羊诗词、羊成语故事……如果说这些还是语文味很浓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那么接下来书中阿灿们的“飓风计划”则是基于问题解决的科考项目,以问题为引导、任务为驱动,在真实而具体的情境中,以天地为课堂、以万物为学习材料,孩子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告别纸上谈兵,告别高分低能,告别眼高手低……《霸王龙返乡》已从阿文、阿灿的个体学习,走向团队学习,即书中所写的研学、科考。项目化学习让孩子们学会深度合作、深度探究之法,学会与不同文化、性格的人相处之术,学会面对复杂问题情境去求解之方,学会野外求知与生存之道。

什么是好的教育?《阿文进城》中好的教育就是给阿文这样的“转学生”一个与老师、同学不断磨合的宽松环境,《闯进冬至的羊》《霸王龙返乡》中好的教育就是给阿灿这样“天赋异禀”的天才少年一个扬长的自由环境。阿文及其家人是那个时代闯进城里的“羊”,阿灿是当今时代闯进乡野的“羊”,他们都那么格格不入。

“三部曲”让我们看到,好的教育能包容孩子“离经叛道”的行为,能保护“天才少年”的“另类”,能因材施教,能张扬孩子的个性。好的教育既能激发阿文这样的孩子勤能补拙的勇气,又能激发阿灿这样的孩子的天赋。好的学校,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人人自由发展的学校”,好的教育则是:“天地是最好的课堂,万物是最好的教材,‘十万个为什么’是最好的教学策略,发现探究、实证创造是最好的学习成果。”

如果《阿文进城》探讨的是“教育如何使孩子活出平凡而又不凡的人生”,那么,《闯进冬至的羊》《霸王龙返乡》探讨的则是教育如何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兴趣、爱好、天赋、情感都得以充分发展。阿文也好,阿灿也好,让他们在不断试错中不断成长,最终悦纳自己及周围的一切,作者似乎要告诉我们,包容是最好的教育。

不可否认,“三部曲”确实是作者以教师之笔描绘教育理想,寄托了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及憧憬。这使得“三部曲既具普适价值,又有特殊意义。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