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忙的“年”

■黄迎红

《教育导报》
2024年第13期(总第3908期) 导报四版

■黄迎红

在岁月的长河里,每一年的春节都是一段鲜活的记忆。这个富含传统文化韵味的节日,由视觉、嗅觉和味觉构成浓郁的年味盛宴,在互联网时代,仿佛在不断地吸收新元素,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价值。

今早醒来,突然发现,我的微信多了一个新建的群“2024春节福建游——幸福一家人”。那一刻,一股暖流滑过心间。一个月前,儿子和我闲聊时提议过。我觉得时间还早,想到时候再说,儿子还以为我考虑钱的问题,尽管他说外出旅游的一切费用由他承担,我又何尝不理解儿子的心意呢?但我依旧是“再说、再说”,没爽快地答应。

那是因为儿子提议“以后我们家每年都换一个地方过年”让我心存担忧。担心我们家传承的年味,会不会随着离家远游,孙辈们对家的年味越来越没有了记忆?这是我不愿看到的。

我们这一代人,一直传承的是:“家宴喧儿女,门符阅古今。围炉闲守岁,莫负酒杯深。”在传统的年俗里,过年是子女奔父母回家的日子,讲究的是家宴上的团圆。一家人围坐在一张大圆桌上,筷勺叮咚传笑语,杯壁碰响庆新春,这样的过年形式,能让我们感受到最简单最踏实的幸福。

自从我接过公婆承办过年的责任后,与老人一样盼着过年。每当新的一年来临,也是翻着日历看,掐指数着日子,盼儿孙们归来,为他们准备吃的、喝的、玩的。看着年夜饭的桌上,儿孙们一个个吃得肚大腰圆,欢声笑语充满整个屋子。那种幸福和满足,只能说,那是做了父母的人才能感受到的。

如果出去过年,还会有这种感觉吗?

但儿子一番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中国那么大,不只有我们这里过年。让孩子们多出去体验,感受不同地域的年味习俗,他们才能真正感知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增强传统年的认同感。这样过年不也很有意义吗?

出去过年,在今天仿佛成了时尚。看到朋友圈人家晒出的那份热闹、那份喜悦,就像烟花般绚烂,令我向往。但在我的脑海里,春节的忙碌与期待,想得最多的还是一份责任。现在,儿子主动提出这个建议,无疑是这寒冬里的一股暖流。小夫妻俩愿意自驾一千多公里,带着一家老小三代,让我们过一个不再忙的“年”。这份孝心和责任,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其实,旅游过年,体验不同地方的年俗和风景,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年文化现象?过去过年,人们追求的是物质丰盛,大鱼大肉、金银红包等,物质享受成为过年的标志。而如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过年更注重精神的富足,团圆、欢乐、亲情和友情成为了过年的关键词。过年的形式和内容,也一直在演变中。

年,在一岁岁的演变中,似乎也找寻到了一种恒定的存在,那就是,无论是在家中团圆还是在新的环境中庆祝,每一年的年味都是一家人在喜庆氛围中共享的团聚旋律。人们对待年的情感和期待从未改变。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家人的陪伴和支持,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过一个充满年味的春节。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