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缓交期”也是教育反思的好时机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4年第14期(总第3909期) 导报一版

“假期玩得有多放飞自我,赶作业时就有多崩溃。”临近开学,不少孩子开始通宵达旦地补作业。是装装样子“乱做”,还是干脆摆烂“不做”?“作业缓交期”的设立,给了正在奋笔疾书的孩子们一个新的选择。

2月19日,成都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春季学期中小学幼儿园开学准备工作的通知》,对春季开学作出具体安排,明确开学后两周内为“作业缓交期”,为学生从假期过渡到学期的状态调整留出时间,减轻开学压力和焦虑情绪,校家社协同,帮助孩子以良好的状态迎接新学期。

“作业缓交期”的设立体现了将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的原则,同时,不要求学生凭作业报到、不举行“开学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政策层面,最大程度地缓解学生的“开学恐惧”“新学期焦虑”,是教育部门的贴心之举,也是人性化教育的应有之义。

不过,也有一些网友提出质疑,“学生写作业向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此纵容孩子,岂不是给了他们偷懒和拖延的正当借口?”“不爱做作业的学生,不论缓交多久恐怕也不会按时交作业。”对此,笔者认为一切探讨与思考都是有益现象,提出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就“作业缓交期”的设立而言,“缓交”并不意味着“不交”,寒假作业布置的意义不在于“完成”,而在于巩固与复习、学习习惯的延续,缓交是希望孩子们能在“保量”的同时有更充足的时间来实现“保质”。对很多孩子而言,“缓冲期”就像“及时雨”,让他们在手忙脚乱地“应付差事”时能松一口气。所谓“亡羊补牢,犹未晚也”,这也给予了他们在新学期“开个好头”的机会,与其将假期潦草收尾,被动地面对开学,不如把握好“缓交”的过渡期,做到主动适应和调整。

同时,为期两周的“缓交期”也是教育反思的好时机。不管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在这个看似“不得已而为之”的让步中,都有改进的空间。家长们需要思考除了灵魂叩问“作业写完了没有”,是否起到了监督、引导的作用,在假期有没有做一个“自律的大人”,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孩子们需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好时间管理、假期规划,“学而不思则罔”,是机械学习,还是真的学有所获?学校、老师也需要反思,所布置的作业是否适量、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实现假期作业的“去形式化”,设置更多开发与锻炼孩子综合能力的内容,加强与在校作业的区分?同时,为了避免“赶工”现象的出现,是否也可以优化作业的检查形式与频次。

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思维去看待“作业缓交期”的设立,会使这段时间更好地发挥出帮助适应、调整改进的作用,让教育的节奏真正慢下来,不再仅仅停留在“补做作业”上。

总而言之,减压减负、体恤学生、提高容错性是“双减”政策下,教育理念的落实、教育方式的优化。但家长们也应该明确“打铁还需自身硬”。除了从外部出发,给孩子创设更具关怀的教育环境,向内的成长或许才能带来最根本的改变。增强孩子的抗压、受挫能力与心理韧性,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其自我管理、时间规划的意识,做到主动地、全面地学习。不做眼中只有成绩的教育者,带着孩子共同度过一个美好、充实、有意义的假期,才能更好地迎接新学期的挑战。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