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 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同行者

■本报记者 张文博(图片除署名外由主办方提供)

《教育导报》
2024年第17期(总第3912期) 导报二版

新学期到来,同学们拟定好新的学习计划与目标了吗?爸爸妈妈们做好陪伴、引导的身心准备了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近四川省家庭教育公益宣传活动“天府家长‘慧’”,与全国模范教师、成都市“十佳班主任”叶德元,成都师范学院教师高祥,家长代表刘成文、董海蓉一起畅谈“开学”这件事,给家长、孩子一份新学期的“成长秘笈”。

增加掌控感与成就感

为学习注入“动力源泉”

新学期开启,孩子们将重新投入到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中,如何让孩子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活动现场,家长刘成文分享了自己的“小妙招”——立“项目”。在开始一个“项目”前,孩子们都会提前做规划,划分不同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设定明确的目标,达到既能完成“项目”,又能拥有休闲时间的效果。

“比如,当假期作业变成‘项目’后,写作业就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性和成就感。”刘成文说,“项目”开启后,每次询问“项目”进度,两个女儿都胸有成竹,立马清点:“没问题,语文还剩几页,数学还剩几页……”有时,刘成文还会“趁热打铁”,承诺她们,如果能提前完成作业,就一起去做一件她们喜欢的事情,进一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提前做好规划,把选择权和心愿留给孩子,作业不再是被动去完成,孩子对即将到来的事物充满期待,与家长的亲密度也会更高。”刘成文说,这份成就感不仅能让孩子收获自信与自律,还将激发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挑战,不断追求进步。

在家长董海蓉看来,让孩子享受学习的乐趣,也是重要的一环。她会给小儿子列出学习、运动、游玩的具体项目,让儿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对于儿子这样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把学习植入到玩耍的过程中,让他逐渐明白,学习这件事情也可以是有趣、好玩的,学习会变得更有吸引力。”

董海蓉谈到,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家长要懂得放手,扮演好建议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大女儿学习成绩好、自律且有明确目标,我能做的就是将自主权交给她,从旁关注、协助。”她表示,每个孩子不一样,家长要观察、思考,帮孩子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

做好“角色”转变

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新学期,孩子能否适应、跟上进度?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质量不高、缺乏学习自主性等问题该如何纠正和改进?……不少家长面对新学期的到来感到迷茫,想配合学校教育,又找不到着力点。“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学校教育最好的配合。”针对家长的困惑,全国模范教师、成都市“十佳班主任”叶德元给出了他的答案。

叶德元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家校协同,首先需要家长厘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他从三个方面对“父母的角色”进行了解读。

家长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是“纯粹的父母”。这一角色意味着家长要倾注无私的关心与关爱,让孩子感受到源自父母最本质、最纯粹的情感关怀。这份爱是无条件的,不附加任何成绩、行为表现等外在条件,才能够帮孩子建立起内在的安全感和自尊心。

第二个角色是“监护人”。这一身份在孩子尚未达到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底线问题上,从思维方式的塑造,到具体行为的规范,家长都肩负着无可替代的引导职责。

第三个角色是“教育家型的家长”。老师有专业上的要求,家长也是需要学习的。家长可以通过学习,努力成为“专业型”家长,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和孩子共同成长。

“家长和学校秉持协同、一致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各司其职,使假期与学期有效衔接、学习与生活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全方位成长与发展。”叶德元说。

传递教育期待

探索学习的多种可能性

相比调侃开学是“神兽归笼”,成都师范学院教师高祥认为:“老师、学校的翘首以盼,同学、伙伴的欢乐重聚,爸爸妈妈坚定的信任与爱,一起去探索知识世界的无畏与热忱,才是开学应该传递的意义。”她说,家长可以通过一个拥抱、一句鼓励、一个微笑、一次牵手、一餐饭、一封信,向孩子传递对新学期的祝福。

“除了给孩子营造有仪式感的开学氛围,家长还要做孩子温暖的同行者。”高祥表示,校家社协同育人形成的良好教育生态,应支持孩子去过美好的教育生活,增加学习的广度与深度,而不是将他们塑造成只会应试、无暇他顾的“学习机器”。

“学习不止在课堂,它是广义的,多种方式的。家庭和社会不应该是学校课堂的复制品,而是与学校课堂共建完整的学习空间。”在高祥看来,学校课堂呈现的是知识的核心结构,社会这个大课堂则是将知识的更多面相,用更鲜活的案例展现出来,它们彼此呼应、相辅相成。“社会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教育资源,比如博物馆、科技馆、社区儿童活动中心等场所定期组织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为孩子们搭建了多元化成长平台。”

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同行者,可以用自身的学习力去感染孩子。高祥建议,家长和孩子在新学期做一份发现学习多种可能与意义的计划,让孩子的感官和心灵获得多层次的学习体验,“打开孩子的多重感官,和孩子一起去领略学习的多种可能与丰富性。”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