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教育强省 合力奏响教育强音

——202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登

(本报记者 钟兴茂 整理)

《教育导报》
2024年第18期(总第3913期) 导报二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使命任务。一年多来,四川省教育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教育强国、四川何为”“强省建设、教育何为”,如火如荼地探寻“以教育强省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路径与方法。

2月29日,在202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市教育局、苍溪县人民政府分别就各自在建设教育强省路上的探索与创新,交流了经验做法。

电子科技大学

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教育如何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电子科技大学正多措并举实施更高质量的、体系化的、深入的“新工科与一流本科教育升级工程”,持续探索中国特色的新工科建设新体系、新模式。

首先是方案升级,统筹联动构建自主培养新体系。学校启动并完成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和升级,要求每个专业精心设计和重点打造打通专业核心知识体系的6-8门大颗粒度、高标准与“高含金量”的专业核心课程;将高水平科研转化为“课程·项目交融”的专业教育体系,落地到“第一课堂”,并全面推进产教融合,切实提高学生解决真实工程问题能力;同时,严控周学时、压缩总学分,减少学生修读课程门数,确保“课堂教学周学时不超过20学时”,让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挑战性研究型学习。

其次是机制升级,突破常规探索自主培养新模式。电子科技大学不仅通过实施《本科生自主设计个人专业培养方案修读计划》《优秀本科生自主掌握学业进程、申请课程免听或免修管理办法》,为拔尖创新人才自定义专业方向、自设计培养方案、自掌控学业进程等个性化成长创造条件与通道,还实施《本科生“荣誉课程”“荣誉研究”和“荣誉学士学位”计划实施办法》《本科生学业科创类个人荣誉评选实施方案》等系列办法,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更强的内驱力投入高强度挑战性课程学习和高水平课外科创实践。此外,学校还通过拓展人才培养“特区”、建立“大-中”衔接育人机制等方法,加强贯通式一体化培养,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最后是课程升级,紧抓实效形成自主培养新质量。一方面,学校迭代升级核心通识课程体系,升级形成“文史哲学与文化传承”“经管法学和社会发展”“自然科学与技术前沿”等七大模块组成的核心通识课程体系2 .0,持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迭代升级新工科项目式课程体系,全面优化“始于新生、贯通四年、逐级递进”的项目式课程体系,持续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同时,迭代升级研究型教学改革,持续开展挑战性学习课程、项目式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课程等多类型挑战性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改革。

西南财经大学

推进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

作为一所以哲学社会科学为学科主体和特色的高校,西南财经大学积极适应现代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趋势的改革与创新,把加强有组织科研作为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等财经教育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举全校之力、用全新机制,构筑“大平台”、建设“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更好地服务“国之大者”。

适应知识生产模式变革,构筑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平台”。聚焦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和推进财经科技创新,学校整合了一批省部级平台和团队资源,搭建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和数字经济与交叉科学创新研究院两大集成创新平台。按新型学科特区思路设计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赋予其充分的管理创新自主权,重点在团队建设、项目管理、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

突出协同创新理念,建设勇攀科学高峰的“大团队”。坚持开放建设,打破学科边界、学术阻隔、学院壁垒,首批遴选组建22支以国家级人才领衔的跨学科大团队,整合力量、积聚资源、集体攻关。建立每周2-3次定期集中交流研讨制度,鼓励团队成员分享创新想法、改进合作方式、提高协作效率。建立健全学术治理、人员进退、经费管理、激励约束等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团队运行机制。

瞄准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实施引领学术创新的“大项目”。对接《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国家社科和科技发展规划,瞄准国家、成渝和四川重大战略急需,编制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和财经科技创新重大选题指南,设置“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等50余项重大建设专项。采取定向委托、申报评审或揭榜挂帅等形式,面向校内外遴选团队、立项建设。改革项目管理方式。

持续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全面系统集成的“新机制”。鲜明成果评价导向。坚持成果多元化,将思想理论成果、政策应用成果、科技创新成果、实践案例成果等纳入考核评价,将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等作为重要指标,着力突出成果的创新性、贡献力、影响力。优化科研激励机制。改革经费管理方式。

西南石油大学

跑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加速度”

今年寒假期间,西南石油大学坚持就业工作不断线,“校-院”两级走访,对接用人单位达220家,举办线上招聘会5场,国家级专家线上坐镇指导,2024届毕业去向落实率提升超1个百分点。回顾过去,学校近3届毕业去向落实率均在92%以上,2023届在总人数近万人的情况下,实现稳中有升。那么,西南石油大学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秘诀有哪些呢?

其一,坚持党建引领,把准工作“定盘星”。学校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书记校长亲自部署,分管校领导靠前指挥,完善“班-院-校”工作链,建牢就业工作网,并明确学校、部门、学院不同时期的任务职责,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促就业,坚持跟进指导、层层督导,实施“日监测、周推进、月盘点”。同时,还强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动态调整招生计划,优化培养方案,并通过就业“出口畅”促进生源“入口旺”。

其二,强化供需对接,增储岗位“蓄水池”。一方面,坚持“拓高拓新拓优”,深入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实施学校“四访四促”特色行动,即访企业拓展岗位促就业、访学校深入学习促发展、访校友增进交流促互动、访家庭强化联动促成长;另一方面,深化协同合作,与国家级人才交流平台和各地组织人社部门深化合作,与重点用人单位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开展高端技术人才定制培养。此外,学校还通过扩建“24365”线下招聘场地、打造智慧就业平台等方式,实现招聘季“天天有宣讲、周周有双选、月月有专场”,实现招聘信息“精准推送”、管理“一生一档”、手续“一网通办”、进度“量化可视”。

其三,深化教育指导,构建生涯教育“金课程”。学校坚持将“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西南石油大学精神融入培养全过程,立足国家战略、区域发展、行业特色、学校定位、学生成长,以“全覆盖、全过程、精准化、特色化”为目标,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金课程”,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同时,还深入开展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并面向全省12所高校2400余名毕业生高质量开展“宏志助航计划”培训。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推进“双高计划”建设 打造特色职业教育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职教特色、建筑特色、省域特色、中国特色,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努力探索“匠心筑梦标准领航”的中国特色土建类职业教育之四川建筑职院经验,不断提升办学适应性,支撑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土建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在“双高计划”建设中,学校首先注重供需匹配、标准贯通,打造人才培养高地。一方面根据技术标准、职业标准编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承接专业教学标准,逐级传递,建成“技术标准-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标准链;另一方面实施分类定制、灵活多样的双主体育人模式,匹配不同类型企业对岗位能力需求的差异,实施灵活多样的定制培养,深化学徒制培养模式,实施现代学徒制、“1+ N”学徒制等模式。同时,实施聚焦前沿、三教协同的教学改革,顺应智能建造发展趋势,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协同。

其次,多元协同、资源聚合,协同推进产教融合。政行企校协同组建四川智能建造与维养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四川建筑职业教育资源与四川住建系统资源整合、匹配;校企协同搭建高水平技术技能产教融合平台,与高水平普通高校、头部企业合作,建成智能建造馆、结构技术中心、防灾减灾技术中心、盾构技术中心、 BIM技术中心等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与服务平台,提升教学、实训、科研能力;聚焦产业高端,市场化、项目式推进产教融合,匹配企业需求,根据经济性、知识性、公益性等不同性质,市场化选择相应企业,开展产教融合项目。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还勇担社会责任,通过服务赋能,助力共同发展。学校主持编制土木、水利大类“中高本”贯通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版)》,以及编制土木大类国家教学标准,引领土建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开土建类职业院校之先河,编制2套职业标准,填补智能建造背景下地方13部职业标准的空白,支撑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建成海外教育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6个,有序推进在发达国家建设“鲁班工坊”,教随产出推动建筑技术“走出去”。

成都市教育局

坚持全域统筹 精准提质增效

成都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全域统筹、提质增效、辐射赋能”总体思路,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全域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目前,成都市共有6个区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检、4个区(县)通过省检。

首先,聚焦全域统筹,一体化推进城乡优质均衡。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全域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到2030年前全域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标准的目标基础;加强经费保障,按照地方财力大小、项目建设体量、教育投入及绩效等原则,推动项目资金重点向农村、经济落后的乡镇、薄弱学校倾斜;加强学位统筹,健全“常量+变量”的学龄人口分析机制,提前谋划义务教育迎峰措施,采取借校办学、购买民办学校学位等形式以及强弱联动、跨区整合等方式增加学位供给。

其次,聚焦提质增效,一体化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大力培育成都市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持续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支持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持续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实行“县管校聘”,并持续推进“编制+员额”改革,按国家编制标准平均上浮20%确立教师总量配备标准,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聚焦全国首批“双减”试点城市、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深挖学校内涵发展,以统一标准促进优质均衡发展。

最后,聚焦辐射赋能,一体化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优质网络资源覆盖,整合国家、省、市和名校资源,构建“蓉易学”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形成“优质资源到课堂”等五大应用功能模块;推进教师共享中心建设,建立共享教师的准入、激励、培训、匹配、评价和退出机制,并通过结对帮扶等形式,提升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区化治理、集团化发展,指导区(市、县)实施学区化治理,推动优秀教师在片区内跨校走教,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整体提升学区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城乡结对帮扶发展,按照“中心城区+郊区新城+东部新城”方式,实现城乡教育互动发展。

苍溪县人民政府

全力保障优先发展 擦亮教育“金字招牌”

苍溪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是革命老区、脱贫地区、盆周山区、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之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省建设呢?近年来,苍溪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把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事业,通过几个“靠前”,在全力保障教育事业优质高效发展中展现苍溪担当,不断擦亮教育“金字招牌”。

资源配置“靠前”,保障教育优先发展。苍溪县坚持把教育作为支持重点予以优先保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保障力度和水平只增不减。用好上级资金,严格按照资金管理办法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本级投入,近三年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计提土地出让收益,全额用于教育事业发展。保障学校建设所需、保障教师目标绩效考核与公务员同酬、改善办学条件和保障设备购置。落实社会投入,建成教育产业园区,成立苍溪县教育公益慈善基金会。

摆位谋划“靠前”,保障城乡一体发展。科学分析县域人口趋势,开展《苍溪县“十四五”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和建设规划》中期调整,编制《县城区学校空间布局规划》,按照“三集中、两扩容”工作思路,破解“城挤、乡弱、村空”难题,大力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强化数字化支撑,建成高中学校选课走班系统,为9个学区各建多媒体教研活动中心1个,建好苍溪县智慧教育平台和互联网+集体备课平台,实现县域学校“三个课堂”全覆盖和优质资源常态应用。

赋能培优“靠前”,保障教师安居乐业。大力支持教师提能,通过引育并举,完善干部“选育管用”链条,着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通过“高薪”引优、支持培优、激励奖优等方式,开展引才活动,实施“强基计划”“青蓝计划”,不断提升教师能力素养,引导全县教师专心从教、潜心育人。

担当作为“靠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强化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建优配强县委教育工委,全面统筹推进教育提质各项工作,持续坚持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项目优先实施、教育人才优先引育,确保全县教育事业呈现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