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教育强县的“富顺实践”

——对话中共富顺县委书记杨斌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特别报道组 鲁磊 张籍丹 曾宇

《教育导报》
2024年第19期(总第3914期) 导报二版

富顺县地处川南、沱江下游,是中国井盐发祥地之一,公元567年因盐设县,是千年盐邑。这里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人才辈出,享有“巴蜀才子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富顺县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提出建设“四川文化教育强县”,在全县凝聚起“大抓教育、办好教育”的浓厚氛围。为何要建设“教育强县”?县域教育之强,强在哪里、如何推进?文化在推进教育强县建设中发挥什么作用?近日,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特别报道组走进富顺县,与富顺县委书记杨斌共话建设文化教育强县的“富顺实践”。

赓续重教传统 优先发展教育

记者:我们得知,您到任富顺后,特别关心、关注教育,并积极推动县域教育发展。您为什么如此重视教育?您对教育有哪些思考呢?

杨斌:教育是全社会、全县人民关心关注的民生大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题”,也是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题”,无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富顺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已经开始兴办县学,从此文风昌明、人才辈出,被誉为“才子之乡”。富顺赓续传统、重视教育,在教育发展资金上一直都是优先安排、优先保障,坚持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每年教育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的22%以上。

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富顺县持续保障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我们极力支持推动像富顺二中这一类传统优势学校“提档升级”,总投资5 .3亿元,实施富顺二中改扩建项目,新建校舍达到7 .5万平方米,改造老校舍4 .7万平方米,从教育教学设施到周边环境整体焕然一新,实现百年名校的历史跨越,为群众就近就便读好书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富顺二中已成功创建为四川省引领型示范普通高中。

近年来,富顺县将加快推动教育补短提质作为头等民生大事,以建设“四川文化教育强县”为牵引,并将其作为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五大发展战略之一,着力在提升基础、创新模式、丰富内涵等方面下功夫,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攻坚,快节奏、高标准实施一批教育强县重点工程,城乡教育面貌正加速发生变化。

建设教育强县 筑牢发展基础

记者:我们关注到,富顺提出要建设“四川文化教育强县”,富顺为什么要提出建设“文化教育强县”?

杨斌:首先,高质量推进教育强县建设,是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市委大战略,对标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和教育强省、教育强市的大坐标的必然之举。从国家发展目标看,建设教育强国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从区域发展需求看,建设教育强省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须充分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当前,富顺县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双加速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特别是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呈快速升级、集中爆发之势,富顺教育发展正在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公平”转变。建设教育强县,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识变之策,应变之举”,更是提升教育服务效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应有之义。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聚焦“城乡融合发展”这一重大主题,提出以县域为重要突破口,牵住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牛鼻子”。推动省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必须深入思考“强省建设,教育何为”这一重大命题。

县域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细胞”,县域教育是全省教育的“底色”,县域强则市域强,市域强则全省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县域教育既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基本公共服务,也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还是万千学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主要通道,更是国家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通道。

记者:建设“教育强县”,“强”在哪里?

杨斌:一是教育供给要足。进入新时代,教育面临的最大矛盾,就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加速增长和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我们常常讲要“兜底线”“保基本”,首先就是要做强县域公办教育,因为这面向的是大多数人民群众;其次要规范和引导发展民办教育,让各类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质量,为群众提供充足的、可选的“教育菜单”。

二是教育结构要强。富顺是人口大县,也是教育大县,富顺教育目前存在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建设教育强县,就是要思考谋划,如何以最优教育结构支撑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里所说的“结构”,一是要重塑县域教育空间结构,坚持科学布局,有序推进校点撤并,有效解决“城镇挤、乡村空”问题,实现办学资源的集中集约高效利用;二是要调优类型结构,做优基础教育,做强职业教育,规范社会教育,充分体现分层分类发展,各类型齐头并进。

三是教师队伍要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以破“五唯”为重点,以“县统校用、学区统筹”为突破,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让优秀的人才发挥最大作用。

四是教育生态要优。教育人人可评、人人可说,我们要向人民群众传递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要传承好富顺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让教育发展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加强体系建设 丰富教育菜单

记者:您的介绍让我们对于“教育强县”的内涵与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能举例讲一讲,富顺是如何推进“教育强县”建设的吗?

杨斌:我们经常在讲要“补短板”“强弱项”,就是说“短板”的高度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县域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社会与民办教育,如同汽车之四轮、飞机之两翼,共同托举着县域教育平稳、快速地健康发展。

以职业教育为例,县域职业教育以中职教育为主体,但长期以来,中职教育都是县域教育的短板。部分专业建设缺乏产业依托、课程建设没有地域特色、高水平职教老师难引难留、学生培养成本过高等因素,共同制约了中职教育发展,老百姓对职业教育的口碑、观念也大受影响。

四川有一句谚语,叫“养儿不学艺,挑断箩篼系”。如何实现“人人都成才,人人都精彩”?我们的思路是,做强县域职业教育,通过有力的职业教育支撑,实现“一人成才、全家致富、全域发展”。

记者:富顺的中职教育是如何“突围”的呢?

杨斌:县域职业教育不能贪大求全,我们坚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专业,坚持需求导向,重点支持建筑工程、装备制造、文化旅游专业集群建设,推进富顺职业技术学校省四星级“名校、名专业、名实训基地”创建,实现县域职业教育差异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我们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川南盐化工、机械制造、航空等产业重点领域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学生培养成本多主体分摊机制,既有效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又解决行业企业用人之难。

我们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与普职融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与高一级学校和普通高中深度衔接,不断拓宽职业教育学生成长通道、畅通发展路径,提振职业教育社会信心。

记者:的确,每一个类型、板块强起来了,整个县域教育才能强起来。富顺在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可选的“教育菜单”方面,还有哪些举措呢?

杨斌:刚刚我们已经提到了投入保障。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积极推动传统优势学校“提档升级”,同时不断丰富、扩大优质资源,引导、规范民办优质学校,实现了公办民办学校“双轮驱动”、协同发展。

我们通过新建和改造,缓解城区义务阶段学位不足的结构化矛盾,以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契机,加快校点布局调整,加快推进学区制改革和教育集团建设,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有力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还设立专项资金表彰优秀教职工,坚持教师优先增配,缺编必补,建设教师精神家园,解决教师急难愁盼问题,让教师安心从教、静心育人。我们积极探索教师“县统校用、学区统筹”管理模式,在编制限额内,建立“跨校招考+定向培养”教师轮岗交流机制,采用多种方式在集团内实施干部交流,推动优秀教师资源下沉,解决基础教育“村空、乡弱、城挤”问题。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我们在积极落实国家普惠政策的同时,大力推进奖教助学措施,通过实施“家乡送你上大学”专项行动,开通“校园直通车”“爱心专车”的举措,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温度”。

记者:在推进“教育强县”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获得感怎么样?

杨斌:富顺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回应了群众的关切。“孩子们都愿意留在县里读高中。”“富顺教育人能、富顺教育行、在家门口就可上好学。”这些都是大家的真切感受。通过我们的调查数据看,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愿意将孩子留在县里读高中,学生就地入学率超过了98%。

推进文教相融 实现以文促教

记者:富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我们也看到文化在富顺推进“教育强县”建设中成为一个显著“标识”。文化在“教育强县”建设进程中发挥什么作用呢?

杨斌:教育的“初心”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要推进教育回归初心,本质上是按教育规律办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要提升硬件、强化软件,最根本的是要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地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将“九个坚持”贯穿到办学全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我们育的“人”,是传承了中华文化基因、赓续了中华文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是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记者:富顺如何推进文化与教育事业同频共振、同向而行?

杨斌:每年9月,富顺会举行学生的开笔礼活动,新入学学生要进行点朱砂启明智、击大鼓树大志、齐诵国学经典等特色活动。学生们聆听老师解读“人”字的内涵,再描红习字,体会如何“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通过这些特色活动,既在潜移默化中弘扬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启发和培育少年儿童爱国、仁义、孝廉、奋进等精神品格,也传承和涵育了富顺的千年文风。

近年来,富顺着力推动文化与教育深度融合,打造了“一院十馆五旧址N基地”红色教育示范基地,传承红色文化,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深度挖掘本地人文资源,着力在寓礼于教、以文化人上拓宽内涵,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搜集整理富顺县特色地理标识,开设优秀本土文化“特色课程”,培塑广大学生家国情怀。

我们积极推动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注重教育和体育同步发展,探索“以体育人、以赛兴业”的发展路径,让体育成就更加全面的教育。近年来,我们在发展体育事业上下了很多功夫,积极探索学校“全·优”体育发展模式,高标准打造传统体育项目示范学校48所,以学校体育带动社会体育发展。

记者:当前,全省各条战线正聚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围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踔厉奋发、苦干实干,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也请您展望一下富顺教育的未来。

杨斌:未来,我们将持续用力建设四川文化教育强县,推动教育事业优质发展,担起责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建立起教育发展长效保障机制,以更大的力度吸引留住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富顺、深耕教育。下足功夫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全学段同向发力的理念,统筹推进高中教育多元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不断丰富优质教育的内涵。凝心聚力营造重教兴教氛围。持续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各层面关心、支持、助力富顺教育发展,不断擦亮“才子之乡”新时代教育品牌。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