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精神“畅游”智能时代

■本报记者 张文博

《教育导报》
2024年第20期(总第3915期) 导报三版

 

“在宇宙的深空里,地球只是一粒小小的尘埃,我们在地球上也只是小小的存在。但形态的渺小不能阻止我们广阔无边的探索和思考,我们的精神是无限的,未来是无穷的。”3月2日,在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儿童科幻作家、科普工作者刘俊以“培养科学精神,迎接美好未来”为主题,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学课”。

未来已来,你准备好了吗?

科幻电影里,最让人目眩神迷的都是关于未来的场景:瞬移技术让人们轻松穿越空间,空中飞车在天际穿梭自如,失重条件下的太空城成为人类的新家园;更别提那些充满科技感的电子产品,它们让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捷、高效。“科技的进步不仅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还将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让我们能够触及到前所未有的领域。”在儿童科幻作家、科普工作者刘俊看来,科技的巨大进步是未来最显著的特征。无论是横空出世的Sora,还是人类首次植入脑机接口芯片,都在揭示一个事实:科技正在深刻变革我们的世界。

“前不久,苹果发布的 Vision Pro眼镜已经开始尝试将虚拟现实的概念落地,虽说部分功能还有待完善,但随着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人们的思想将能够自由穿梭于虚实之间,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全新世界。”刘俊举例,比如在电影《头号玩家》中,人们可以像变魔术一样随心所欲地创造和改变一切。由此可见,与身体相比,人类思想意识的巨大扩展将为未来带来更为深刻的变化。

“‘超能力’看似天方夜谭,未来却有可能实现。”在孩子们的惊讶声中,刘俊进一步展开。他认为,通过科学锻炼和基因改造等手段,未来的人类将拥有更强健的体魄和更强大的心智。这不仅意味着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挑战,还能让我们在探索未知领域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每个人心中的未来都有独特的模样,无论未来如何变化,青少年学生都应该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紧紧拥抱科技和时代的发展脉搏,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刘俊说。

 

培养科学精神,迎接未知挑战

什么是“科学精神”?刘俊用通俗易懂的话告诉孩子们,以好奇的态度从生活中提出问题,以钻研的精神从实践中寻找答案,就是科学精神,也是人们常说的求知欲。

“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构建独立思考、协同合作、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自我学习和深入观察六大能力。”刘俊认为,在学习中,这些能力被广泛运用。比如,在完成数学题时需要逻辑推理、归纳总结以及自我学习能力。除了这些,还需要提高合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这些都是青少年在培养科学精神时需要掌握的。

“科学精神能够激发人们探索世界的热情,这种热情甚至可以改变个体的命运。”刘俊以华裔女科学家李飞飞的经历为例。李飞飞在中学时期英语并不出色,家庭条件亦不宽裕,然而艰苦的生活并未阻止她的求知欲,对科学的热烈追求让她在学术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并最终考入普林斯顿大学物理专业。完成理论物理学业后,李飞飞并未按常规路径发展,转而进入加州理工学院攻读机械专业。毕业后,她在面临知名企业的高薪邀请时,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的道路,投身斯坦福大学 AI实验室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当时这一领域的女性参与者寥寥无几。凭借卓越的科研能力,李飞飞成为全球 AI系统领域的佼佼者。

第十二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2 .93%,比2020年的10 .56%提高了2 .37个百分点。

刘俊认为,科学精神的高度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提升能力,也决定其今后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关系着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进步。因此,培养科学精神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

呵护好奇心,孕育创造力

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颗科学的种子,他们天生就对自然满怀好奇和敬畏。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让这颗科学的种子生根发芽,最终成为他们的创造力之源。

作为一名儿童科幻作家,刘俊的创作灵感就源自女儿的好奇心。一次,他和女儿在湖边散步,女儿望着湖里的鱼若有所思:“爸爸,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如果现在有人发明一种能加快生物进化的液体,把它倒进湖里,会进化出什么物种呢?”刘俊被女儿天马行空的想法吸引了,在给女儿解释科学原理的过程中,更多的灵感火花被碰撞出来。

在《科学小捣蛋——李不言和他舅舅的冒险故事》一书中,刘俊把高深的科学知识和轻松幽默的冒险故事相结合,讲述了奇思妙想、天马行空的少年李不言,与他自学成才的科学狂人舅舅在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脑洞大开,搞出各种发明创造,发生一系列光怪陆离事件的故事。书中第一个故事“神奇的进化液”,就来自他和女儿的湖边散步。

在讲座现场,刘俊还分享了自己对科幻作品和科学精神的理解。在他看来,好的科幻作品,要表现我们对未来世界科技进步的展望,此外,还要表现人类面对危机时的坚强、毅力和不屈精神。“通过对未来科技的想象,鼓励大家跨越思想的局限,探索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美好的未来,也催生了现实的科技发明,比如人造卫星、潜水艇,这些高科技都受益于科幻作品的启发。”

培养科学精神除了保持好奇心,还要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实践探索和在试错中寻找答案。当孩子问“为何天空是蓝色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时,家长如何回答?也许一次科学的引导,就能开启他们对宇宙无尽奥秘的追求。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还是科研领域里的重大课题,提出问题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刘俊说,问题的价值并不在于其大小或深浅,而在于是否敢于挑战既有的认知。因为只有不断提问和思考,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推动科学的进步,让人类的认知边界不断拓宽,进而揭开更多的自然之谜。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