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疗愈的亲子共读

■李遇己

《教育导报》
2024年第20期(总第3915期) 导报三版

一本书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兔妈妈深情地拥抱着小兔子。女儿凝视这个画面许久,竟然缓缓地说:“我也有妈妈,是爱我的妈妈!"

那一刻,我泪如雨下。

我的思绪随之被拉回到女儿刚从老家被接回来的那些晚上,当时,我几乎夜夜与睡眠失约。仅仅不到半年的时间,却成了我和女儿之间横亘的一条不可逾越的河,我们隔河而望,生疏得像陌生人。快3岁的她像树袋熊一样挂在奶奶身上,不让我和她爸爸靠近半分。奶奶着急地告诉她:“这是爸爸妈妈呀!”她一边哭闹,一边不停地拍打手机。奶奶若有所思,解释到,可能因为我们总是视频通话,孩子觉得手机里才是爸爸妈妈。

这句话深深地刺痛着我们,难过和自责在心中翻涌。我没有当好一个母亲。可送她回老家,也确实是我们的无奈之举。老人在城市里住不习惯,总是惦记家里。我又赶上带初三毕业班的关键时期。想着让老人心里舒服一些,也为了全力以赴带好班上的孩子,我只好狠心把女儿送回了老家。

这大半年,我用忙碌麻痹自己的思念,每次关视频总是强忍泪水。终于,学生顺利完成中考,我也马不停蹄地接回了女儿。却不承想是这番景象。

接下来的几天,情况也没有太大好转,更糟糕的是,我们还发现了她的许多不太好的习惯,比如喜欢看手机短视频,看起来就停不下来,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性格急躁……无尽的焦虑深深把我淹没。在一筹莫展之际,我发现她很喜欢看我之前为她准备的绘本。这让我惊喜,多年的教育直觉告诉我,或许有了个好办法。

我赶快投其所好,试探着声情并茂地给她讲绘本中的故事,她竟慢慢不再拒我于千里。

我乘胜追击,来到书店,精心挑选了更多温暖亲情、成长习惯、科普知识等方面的绘本,还和她爸爸一起给她布置了一个漂亮的阅读角。

我给她读《我妈妈》,一遍一遍深情地读着:“我爱她,而且你知道吗?她也爱我,永远爱我。”轻声地给她讲述,妈妈之前有些忙,但是真的很爱她。爸爸给她读《要是你给老鼠玩手机》,潜移默化中,她似乎也理解了不要沉迷手机。在阅读书籍时,我们还常常停下来发问或者角色扮演,引导她慢慢开口和我们交流。……

所以,当女儿看着绘本上兔妈妈深情地拥抱着小兔子,说的话语唤醒了我所有的泪。那一刻,我知道我们都经由共读,被治愈了。

后来,无论多忙,下班回家,我都要陪女儿读一会书,除了增进感情,我还可以了解她的思想,发现她的兴趣爱好,比如她在阅读中提出新的问题,我便会顺着她的问题去买更多相关书籍,和她一起带着问题阅读,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收获新知。她也因为较大的阅读量,经常被老师和同学表扬。

现在,她已经是一名能自主阅读的小学生了,我们一起共读,有时读同一本书,有时阅读各自喜欢的书,然后进行思想交流。我们还有了许多共同的爱好,比如,周末一起去图书馆,借阅心爱的书籍;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总要先去这个城市最大的书店,买本书回来当纪念。

我也经常把我和女儿的故事和阅读方法推荐给班上的家长,尤其对于叛逆期孩子的家长,多读孩子喜欢的书籍,哪怕是一本流行的漫画,都是十分有益的,因为书籍是建立沟通和理解的最好桥梁。许多学生家长也和我反馈,亲子阅读带给他们的可喜变化。

感谢亲子阅读,让我疗愈亲子关系的同时,提升了自己,为我成长为一名更好的老师和母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助力。未来,我会更加坚定地进行亲子阅读,同时也会不断探索和推广亲子阅读,让亲子阅读照亮、温暖更多孩子和家庭。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