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秀:把心劲全使在了思政课上的“她”力量

■邓秀芸(图片由学校提供)

《教育导报》
2024年第21期(总第3916期) 导报四版

田永秀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团队带头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从教25年来,田永秀始终坚守在思政课教学一线。她认为,自己就是一名“平凡的思政课教师”,如果非要总结自己身上的特点,那就是“努力”。

以“绣花”功夫深耕课堂

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田永秀所说的努力,首先体现在努力讲好思政课上。在高校讲思政课,不仅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还要准确、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田永秀把“上好每一堂课”作为基本要求,努力打磨课程,更新教学素材,做到常讲常新。

“田老师从来不会照本宣科,她的课一点也不枯燥,连我们工科学生都非常喜欢!”一名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这样说。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上,田永秀始终从学生的所需、所思、所获出发,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把道理“讲深”;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把道理“讲透”;用身边人、身边事,把道理“讲活”。她和团队的教学研究成果多次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她和团队还共同打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信息资源平台,开放给全国高校师生使用。

课堂上,田永秀为学生传授知识,课堂外,她关心学生成长。学期末最后一节课后,2023级土木工程专业的胡同学与田永秀一起走出教学楼,胡同学向田永秀述说着自己进入大学以来对未来发展的迷茫与困惑。“我的女儿也是一个大学生,我特别能理解他那种感受,那天不知不觉中我与胡同学在寒风中站着聊了2个小时。”田永秀经常像妈妈一样开导学生,寒假过后,胡同学又来到办公室,田永秀依旧热情地与他交流谈心。

倾注大爱深情采集开发

“史料资源”丰富“集成”思政课程

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和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科特色,田永秀深耕新中国铁路建设发展研究,致力于科学家精神的研究阐释,近年来,学术成果丰硕,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含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她的著作《百年道路与中国铁路》《轮轨丹心——沈志云传》等,记录了新中国铁路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动历史,为新中国铁路史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素材。

2011年至2015年期间,田永秀带领团队承担了“林为干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和“沈志云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采访老科学家,研究科学家精神,对我而言是一场精神的洗礼。”田永秀表示。

2018年,沈志云院士捐赠60万元委托田永秀撰写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口述史。之后的每年寒暑假,田永秀及其团队的老师、学生奔走在全国各地,寻访高铁建设的一线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抢救性挖掘铁路行业重要人物口述资料,迄今已整理口述资料达200余万字。“这些来自一线的资料非常珍贵,我们不仅要采集好、保护好,更要开发好、使用好。”为此,田永秀努力将“史料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她充分发掘西南交通大学120多年的历史,潜心挖掘学校办学历程中涌现的65位代表性科学家和科研团体史料,建设了“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基地坐落于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机车博物园内,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目前已累计接待省内外的大中小学师生、社会公众达8万余人次。一名初二学生参观后,在留言墙上写道:“伟大的科学成就背后是科学家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我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2023年5月30日,基地成功入选“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

“汤很鲜、情更浓,芬芳着‘真理的味道’”。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同学们对田老师的思政课好评如潮,而在这背后,是她从教25年所付出的异于常人的努力:她整理大量铁路口述资料,精心选用课堂案例,生动展示超级工程现场,鼓励学生投身工程建设。她对待科研教学极为专注,以“绣花功夫”修改论文到每一个标点符号;每次课前还要反复打磨课件,图片的角度、素材的选取都“热辣滚烫”,“真理的味道”春风化雨般沁入学生心田……

新征程上,“田永秀们”全情投入、默默奉献着思政教育那温柔又强大的“她力量”。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