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的首位: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领域,与新质生产力关系重大。本报特开辟“新质生产力·教育大家谈”栏目,敬请关注。
教育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通过教育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中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来推动,人才培养依靠教育来实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现状看,我国的教育与科技脱节明显,基础教育应试色彩明显,内卷严重,高等教育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不够,适应新时代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缺乏。
当前,要加快高质量发展进程、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明确教育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基础性作用,直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积极探索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在日益快速的社会发展中,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必须面向未来建构教育体系;依据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研判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基于时代发展需要,界定核心素养内容;通过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和评价的系统变革,帮助学生拥抱不确定性,发展基于信息技术解决复杂问题
的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系统重构新时代科学教育体系
科学教育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直接支撑作用,是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的基础支撑,可以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推动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系统重构新时代科学教育体系。
建设大中小幼贯通的科学教育体系。整体设计,一体推进,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科学素养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层层递进的过程。培养科学素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都有相应的任务和目标。为此有必要统筹兼顾,合理分工,有序进阶。
全面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从现状看,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比较薄弱,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助推科学教育“关口前移”,通过结构化的科普活动激发中小学生对新兴科技的兴趣、对科学探究的好奇心,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为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基础支撑。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科学教育,整体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善人才选拔机制,避免有科学研究潜质的人才过早流失或被淘汰。
系统重构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社会个体的核心素养中,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显得日益重要,为此有必要基于时代要求系统重构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全过程的科学教育新格局,提升多方协同效能,丰富课后科学教育服务项目,加强家庭科学教育,强化科学研究支撑,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
三、系统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人工智能发展极大提升了生产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形态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着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方式。新质生产力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交叉型的科技人才,社会个体要增强竞争力,必须超越学科知识的疆域分割,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融会贯通。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依靠创新教育,迫切需要更新育人理念,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供需错位”矛盾,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
高校人才培养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面向产业发展的技术难点和痛点,通过资源集聚在各级各类高等教育之间形成创新合力。具体而言,完善研究生遴选和培养的制度,建立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科技、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积极优化本科学科专业设置,增强本科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基于产业发展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适配产业转型升级,匹配新型生产关系。
四、加快推进大学科研创新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驱动力,技术革命性突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动力。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
大学是高深专门知识产生的学术组织,聚集了众多优秀科研人员,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平台,因而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大学的科研创新,促进大学与产业的协同,鼓励学科交叉研究和合作,促进科技创新跨界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五、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是基本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问题突出:效率不高、价值不显著、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不够;存在明显的能力弱点、转化难点与政策“堵点”。
当前,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促进高校与产业需求的结合,优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专利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作者系成都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