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中学创新教育 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基

■谢发超

《教育导报》
2024年第25期(总第3920期) 导报三版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教育是基础条件,在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化教育的同时,通过教育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如何抓好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举措呢?

一、建立健全培养机制

学校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建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成立创新教育学术委员会,领导、协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学校成立领导小组,由分管副校长带领教导处(创新教育中心)实施具体工作,各部门、各年级相互支持配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类创新社团、科协组织、兴趣小组等活动平台。同时,学校与高校和高新科技园开展密切合作,通过与外界资源的交流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

二、营造浓厚科创氛围

       努力营造浓厚的科创氛围,因地制宜建立实验室、工作室等创新教育空间。配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建立创客工作室、模拟联合国工作室等创新活动场地,布置科技创新教育角,设立科普园地栏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创新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上增加科技含量,强化科技实践能力,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科学、计算机、科技活动、劳技、综合实践活动等课中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层层落实,定期检查,评比与奖励,在全校形成浓厚的科技氛围。通过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

三、精心设计校本课程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科技教育规划,积极推进科技类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建设。优化校本课程结构,邀请科研院所专家及创新教育教师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建构中来;创建宽松适宜的课程创新环境;抓好国家必修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推进选修课,综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丰富拓展课,充分展示学生个性与特长。通过顶层设计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普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学校今年的科技工作的口号是:人人参与科技活动,在参与中增长科技知识,以科技知识引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四、整合借力智库资源

让科创辅导员作为科创教育的核心力量,让班主任成为创新教育有力支撑者,培育学生自主力量。借助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社会力量及家长力量,形成创新教育智库资源,成立“创新教育顾问团”,建立“校社企共育联盟”。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借助各种科普场馆、高校及科研院所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中心、社区相关场所,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教育的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每个学生的特长。

五、探索评价制度改革

    评价制度改革中,树立“学以致用”的理念,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实践、探究、创新等“学”的能力评价,引入创新项目的展示和评价,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其作为评价和必修课学分的重要参考。同时,建立新三好、进步奖等表彰、激励机制,引导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对教师评价不仅仅看考试分数和升学成绩,更要看重体现其思想教育、探究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创新实践教学等方面“教”的能力。探索建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设立“创新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对在学科特长、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师生,给予专项奖励。

总之,发展新质生产力,基础教育尤为重要。只有深化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只有通过基础教育奠定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才能促进新质生产的高效能、高质量、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作者系成都市玉林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