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牵引教育高质量发展

■张利涛

《教育导报》
2024年第25期(总第3920期) 导报三版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顾名思义,“新质”即新的质态。新质生产力就是新质态的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代表生产力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能级跃升。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就是“以新促质”,其中,创新驱动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概言之,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创新和伟大实践,也是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

一、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选择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的孕育、诞生、成长、成熟、完善等环节,也将在不同程度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产业、新业态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可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的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从而更好地助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实践证明,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劲的推动力、支撑力,必将助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在科技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力支撑下,新质生产力必将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的更新迭代,从而改变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

三、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归根结底要靠教育

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紧密关联。科教兴国的根本要靠人才,人才培养归根结底要靠教育,教育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技发展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教育培养人才、促进科技发展,在教育科技人才系统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人才作为最活跃的能动要素,直接作用于教育和科技事业,在教育科技人才系统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育成,都需要教育提供直接的支撑;离开了教育发展,科技和人才便成了无本之木。

新质生产力系统,由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劳动对象要素组成。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靠教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而且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要加快推进“普职分流”向普职协调发展转变,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合适的高质量教育,着力培养可堪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实现颠覆性、突破性、引领性科学技术的发明、突破、扩散和使用,才能使生产力的能级出现裂变式的提升,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总之,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其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结构深度转型而催生,包含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各方面、全方位跃升。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因素在人才支撑。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基础在教育,关键是科技,归根结底靠人才。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集聚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是第一动力,紧紧抓住我国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核心环节,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青海大学)建设项目[21SZJS63010743]阶段性成果】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